关键词:
太阳能
生物质能
相变蓄热
低谷电
集成
摘要:
为响应国家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切实推进碳达峰行动,首先需要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重视清洁能源的利用。但单一的太阳能资源利用对于地区、时间都有严格要求,因此结合“峰谷分时计价”的政策背景,将电能合理利用。同时生物质能具有可再生性、低污染性、广泛分布性以及生物质燃料总量丰富四大特性,可弥补太阳能在时间、空间上的不足。结合上述思想,考虑到石家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以及当下供暖现状,以某高校热工实验室为研究对象,将太阳能、生物质能、电能三种能源集成,进行太阳能-生物质能-谷电蓄热联合供暖系统集成研究。首先,以主动式太阳能联合供暖系统作为思路框架,将整个系统分为:热量供给端、储热蓄热端、供暖末端、控制端分别进行设备计算和选型,确定系统相关设备的设计参数。其次依据供暖系统设计原理,绘制出联合供暖系统原理图,并给出具体的运行模式和控制策略,实现了各单元在供暖过程中不同时段的协调控制,提高能源利用率,保证联合供暖系统的稳定运行。接下来利用TRNSYS软件搭建联合供暖系统仿真模型:将软件TRNSYS中的TRNOPT模块与软件Genopt搭建连接,以费用年值为优化目标参数,对此联合供暖系统中的太阳能集热器面积、太阳能集热器倾角、方位角以及蓄热水箱体积、相变材料质量进行优化,得出各项优化参数的最优值,并将优化前后的系统初投资以及系统能耗进行详细对比分析。最后,搭建联合供暖系统实验平台,研究供暖流量与温度对系统的影响,同时通过实验分析出系统整体运行热效益,以及实验存在误差,保证此联合供暖系统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准确性。通过研究发现:太阳能-生物质能-谷电蓄热联合供暖集成系统具有稳定的供暖优势,在低温条件下也能满足供暖需求,联合供暖系统具有良好的热舒适性,系统平均供热效率为66.20%。夜间使用低谷电蓄热供暖,对维持室内温度的稳定性较好,在峰电时间放热填补了因太阳能供热量不足而引起的室温下降,起到了削峰填谷的作用。并且对系统中太阳能集热器倾角以及方位角、太阳能集热器面积、水箱体积、相变材料进行优化,得出了最优值分别为54.375°、南偏东3.25°、19.625 m2、2.723 m3、90 kg。此集成系统有效提高了能源利用率以及系统初投资,无论是经济性还是节能性都发挥了作用,对之后供暖系统建立与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该系统在石家庄地区及其他地区的应用贡献了部分理论和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