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象草
植物学性状
无性系
饲用品质
热值
聚类分析
摘要:
江苏农科院1985年自美国引进的象草N51是一个高度杂合体。在南京地区经过人工短日照处理后抽穗并自交得到100多个具有不同植物学性状的无性系。试验对其中86个无性系进行植物学及产量性状的聚类分析,对聚类得到的不同类群进行了饲用价值比较,并测定了不同无性系的热值,分析了热值与植物学性状的相关性。试验结果如下:
1、象草各无性系一次性刈割后,测定其产量及植物学性状,根据株高、分蘖数、干草产量3个指标进行聚类分析,聚为11类。聚类结果显示同一类群的不同亚类群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以聚类分析所得的亚类为基本单元,以株高为分类指标,分蘖数和产量为属性指标进一步分类,分为高秆、中高和矮秆3个植株类型,进一步根据分蘖数和产量细分为14个类群。
2、对不同无性系的干物质产量与植物学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干物质产量与植物学性状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产量与株高、叶长、叶宽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茎粗和分蘖数相关性不显著,在同一株高类群中,产量与分蘖数显著正相关(P<0.01)。
3、在南京地区全年进行1次性刈割的干物质产量最高,2次刈割干物质产量有所降低,但饲草品质有所提高。
4、以第一茬草的干物质消化率、粗蛋白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可消化干物质产量为指标,采用隶属函数(反隶属函数)法对象草各类群饲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14个类群中,饲用价值综合得分在2.7以上的有3个类群,其中高秆2个,中高1个;综合得分在2.5-2.7之间有9个类群,其中高秆3个,中高4个,矮秆两个;综合得分低于2.5的有2个,其中高秆1个,矮秆1个。在所有类群中,高秆、中蘖、高产类群饲用价值最高,高秆、少蘖、高产类群饲用价值较低。
5、对象草不同类群的热值与其植物学性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中高型和高秆型类群>矮秆型类群,中高型和高秆型类群间差异不大。试验表明:不同无性系的热值与株高、叶长、叶宽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茎粗、分蘖数相关性不显著,但这种相关性在不同株高类型无性系间的表现是不一致的,具体为高秆型无性系热值与各植物学性状相关性不显著;中高型无性系热值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与茎粗呈显著负相关(P<0.05);矮秆型无性系热值与叶长呈显著正相关(P<0.05)。同时不同性状因子分析表明,在影响热值多因子构成中,株高、叶长和干物质产量为主要构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