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生物质能
资源评价
产业发展
对策研究
摘要:
发展农业生物质能及其相关产业,有效替代化石能源,对于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对外依存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能源供应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生物质能资源及产业发展现状的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结合2000007年全国相关统计数据,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物质资源可利用量、能源替代的现状与潜力进行定量研究;系统分析了我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分布格局、经济带动效应;全面揭示了农业生物质能产业链条、发展模式、组织管理与产业政策的运行机理。为我国生物质能资源及产业的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支撑。具体取得如下结论: (1)我国农业生物质可利用量总计为209.07亿t,折算煤当量分别为57821.3万t,其中秸秆、粪便和林木生物质量分别为1.90,8.99,2.99亿t,折算煤当量分别为7199.0,31315.9,17078.5万t。另外,所产稻壳生物质能折算煤当量1525.8万t,利用甘蔗与薯类转化乙醇折算煤当量2062.1万t;农业生物质能资源分布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山东、黑龙江、内蒙古、西藏与云南等省区;能源密度较高的省市有河南、山东、吉林和上海等4个大区域,其次为四川、湖南、河北、辽宁、北京、天津等地。预计2010年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可达到25069.55万t, 2015年可达到29 471.05万t。 (2)我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布局基本合理,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较快,农业生物质能实现了综合利用;我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能力总体上离规划目标差距大,未来发展空间广阔,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原料瓶颈限制严重,产业化水平低,产业布局与发展规模可行规划缺失,废弃物资源利用率低,产业综合效益亟待提高,产业政策可操作性不强,利益相关体系不健全,产业链条系统性差等。 (3)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在经济、环境与社会方面表现显著综合效益,带动周边发展,部分可以开发为CDM项目,具有循环经济的性质与基础;发展农业生物质能对传统能源相关产业不利影响可以避免,总体表现有利影响。基础较好的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在产能、规模及发展上表现突出,但部分产业需要在循环经济模式与原料转换方面进行优化调整,与国外相比,产业规模需要扩大,产品提供方式需要改变。及时制定相关的标准与规范,建立行业准入制度,是防止国外部分企业过度使用国内紧缺资源重要手段。 (4)以沼气发酵为主体的能源利用模式是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举措。生物质发电模式能达到良好循环经济要求,结合生态环境治理发展能源林产业,有效防止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生物柴油的发展势头强劲,推广初期以植物油为原料需要政策补贴,同时需要建立原料基地。结合生物基材料功能特性,采用适宜发展模式,达到循环经济标准。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及其模式选择应考虑原料供应、规模尺度、产业布局、资源利用效率、产业链条、综合效应等问题,做到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相协调。 (5)明确农业生物质资源的可利用量,是产业规划与合理布局的基础。相关行业标准与规范的制定,益于协调发展经济合作组织,理顺流通体系,降低生产成本。公众对生物质能及其产业接受的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要统筹规划,从政策、资金、技术、原料管理、宣传教育等多方面促进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金融财税政策及其它扶持政策的制定能够明显刺激生物质能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