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福建省
生物质能产业
规制
激励
燃料乙醇
摘要:
能源消费增长强劲态势与传统化石资源有限性间的矛盾,对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模式有着深远影响,能源安全、替代能源等正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核心战略问题,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命题。如何提高能源消耗总量及利用效率,选择一条清洁环保的能源道路迫在眉睫,通过加快发展生物质能这一绿色能源产业,对解决能源短缺,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家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990年以来,福建省能源生产投资建设逐步加强,但能源供给仍跟不上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导致供需缺口加大,对外省调入及进口能源依赖性强,能源安全供应压力显现。而福建省拥有发展生物质能源的优势和特色,具有地理气候独特、光热资源充足、生态环境优美、技术人才雄厚、生物质资源丰富、政策支持等优势,燃料乙醇发展空间更是巨大。政府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明确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提出具体的促进策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或条例,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加大对公共技术研发的投入,引导市场需求和推动发展,考虑对传统化石燃料课征碳税达成国家减量目标,同时通过适应性补贴等奖励诱因与绿色权证交易等制度安排,扩大生物质能源供应网络,实现新能源生产、运输、采购、贸易及利用的全球化,构建有竞争性的产业链,对生物质能源发展进行整合性推进,提供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近年来,尽管生物质能源这一新兴产业引起社会重大关注与热点探讨,但在学术研究领域,对如何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促进其产业化发展方面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正是基于此提出研究思路,以福建这一典型区域和甘蔗、薯类等燃料乙醇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的思路为:以能源安全问题与生态文明崛起为切入点,引发对新能源生存机理与生物质能源政策的思索。通过对国内外生物质能、激励性规制理论与实践、国内外对可再生能源规制与激励研究动态及成果的综合评述,结合福建能源消费状况、供需缺口分析及发展生物质能源的优势与潜力为研究背景,强调走绿色能源道路是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在生物质新兴产业发展中政府激励性规制的重要性。并基于粮食安全视角下对福建生物质能发展的审视,通过生物质能源推广影响粮食安全的机理分析,支持政府非粮原料产业规制方向的政策思路。接着在福建生物燃料的主要作物及技术经济分析的基础上,建议福建以利用甘蔗、甘薯、木薯发展燃料乙醇为突破口,加快发展生物质绿色能源产业。最后通过对生物质能产业政府规制与激励的主要工具选择、国外生物质能政策推进路线及典型案例分析,构建出福建生物质能源政策永续发展模型与指标体系,对福建生物质能政策整体绩效做出评价,就如何加强相关能源政策的拟定与推动提出对策建议。按照研究思路,得到以下结论:
一、福建能源供需缺口。福建省是一个能源资源相对短缺的省份,随着福建省经济快速增长,福建省能源消费总量年均递增6.83%,目前全省能源自给率只能达到40%,并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能源供需矛盾显现。
通过调入量时间序列的线性回归模型,显示福建能源缺口每年以506.32万吨标准煤的速度增长。特别是近几年,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钢铁、机械、化工、水泥等重工业部门的发展,能源需求快速增长,能源不足成为常态,能源供求矛盾更出突出。改变传统能源路径依赖,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任重而道远。
二、玉米价格与乙醇价格的因果关系。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来研究玉米价格与乙醇价格的因果关系,说明乙醇价格和玉米价格两者的关系既无长期因果联系也无短期因果联系。即乙醇价格的上升并不必然导致玉米价格的上升,意味着也不一定会带来玉米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和产量的增加,反而由于对有限土地资源的竞争加剧了用于食物链的粮食供需矛盾,从而带来粮食危机。福建生物质燃料的原料来源非常广泛,只要合理开发,发展生物能源不但不会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反而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粮食安全。
三、福建生物燃料的主要作物及技术经济分析。研究对福建生物燃料产业资源条件,福建利用甘蔗、木薯发展燃料乙醇的经济技术,燃料乙醇的项目效益,不同原料的能源效率及国内外竞争力比较,福建生物燃料产业发展障碍因素以及福建生物燃料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进行综合分析,建议福建以能源甘蔗等糖类原料和甘薯、木薯等非口粮的淀粉类原料为主,以利用甘蔗、甘薯、木薯发展燃料乙醇为突破口,加快发展生物质绿色能源产业,保证原料的需求,建立燃料乙醇的产业体系和设备制造基础,推进纤维素燃料乙醇的工业化进程。制订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激励政策,明确甘蔗、薯类乙醇在非粮燃料乙醇中的主体地位。
四、福建生物质能源政策永续发展模型建构与评价。针对生物质能源政策的特点,建立一个由四个层次指标构建的福建生物质能源政策永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1个一级指标(生物质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