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立体选择性醇脱氢酶
手性杂环醇
分子改造
立体选择性分子调控
辅酶循环系统
摘要:
醇脱氢酶(alcohol dehydrogenase,ADH)又称羰基还原酶(carbonyl reductase,CR),其能够催化醇与酮(或醛)之间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具有高立体选择性、高区域选择性和高化学选择性等催化特性,其作为一种高效生物催化剂应用于制备功能多样性的手性醇砌块化合物和重磅手性医药中间体。醇脱氢酶分为短链醇脱氢酶(short-chain alcohol dehydrogenase,SDR)、中链醇脱氢酶(medium-chain alcohol dehydrogenase,MDR)和长链醇脱氢酶(long-chain alcohol dehydrogenase,LDR)。SDR和MDR因功能多样性主要应用于手性醇的生物合成。然而,目前醇脱氢酶主要集中于羰基两侧差异大的酮类化合物的不对称还原反应研究,而对于羰基两侧相似或差异小的环酮类化合物(难还原酮)的不对称还原反应中表现出立体选择性差且反应活性低。同时,能够催化“难还原酮”类化合物的醇脱氢酶较少,且其催化“难还原酮”类化合物的选择性识别规律和调控功能机制不清晰。本研究以已知功能的醇脱氢酶为模板,从NCBI数据库中挖掘和构建醇脱氢酶酶库,以合成手性杂环醇为目标,对酶库中的醇脱氢酶进行催化活性的表征;基于醇脱氢酶的“序列-结构-功能”分析,挖掘其催化杂环酮不对称还原反应的立体选择性分子识别机制和功能调控策略;将获得醇脱氢酶不对称催化杂环酮的立体选择性调控机制应用于其他同系醇脱氢酶的立体选择性改造;构建含辅酶循环系统的醇脱氢酶不对称催化体系应用于含手性杂环醇的重磅药物中间体的合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模板基因从NCBI数据库中筛选获得76株醇脱氢酶,并将其分类为短链醇脱氢酶-1、短链醇脱氢酶-2和中链醇脱氢酶。以短链醇脱氢酶Cg KR1(Gen Bank:CAG58832.1)和中链醇脱氢酶CpaCR-2(Gen Bank:ABB97513.1)为目的基因从NCBI中挖掘同源性在25-90%的醇脱氢酶,总共表达获得76株醇脱氢酶,通过构建醇脱氢酶的进化树和分析对比目标酶结构,将其分类为短链醇脱氢酶-1(short-chain dehydrogenases-1,SDR-1)、短链醇脱氢酶-2(short-chain dehydrogenases-2,SDR-2)和中链醇脱氢酶(medium-chain dehydrogenases,MDR)。分别以四氢呋喃酮(1a)、四氢噻吩酮(2a)、N-Boc-吡咯烷酮(3a)和N-Boc-哌啶酮(4a)为模板底物进行醇脱氢酶催化性能的表征,其中SDR家族酶主要对模板底物4a表现出较优的催化性能,而MDR对模板底物3a表现出较优的催化性能。(2)通过计算模拟分析获得SDR-1和SDR-2不对称合成手性杂环醇的立体选择性调控机制。通过SWISS-MODEL和Alphafold2对具有催化潜力的醇脱氢酶的结构进行预测。利用薛定谔软件将酶分子与模板底物进行分子对接,获得模板底物5(?)范围内的氨基酸残基。然后对其残基进行多序列分析和保守性分析,结合3类醇脱氢酶的催化性能表征,预测调控醇脱氢酶立体选择性的关键残基,最终获得调控SDR催化N-Boc哌啶酮的立体选择性的残基。其中,调控SDR-1催化N-Boc-哌啶酮立体选择性的关键位点是位于盖子结构(Lid结构)的201位点和205位点,91位点和191位点对其催化活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将这种策略应用到SDR-1同系酶RsdCR、CpsCR和CkoCR的立体选择性改造,最后翻转其立体选择性且不对称还原N-Boc-哌啶酮的ee值达到90%以上(R/S)。另外,调控SDR-2催化N-Boc-哌啶酮立体选择性的关键位点是位于loop环的92位点和93位点,且176位点是“大小”活性口袋的开关,145位点具有重要的辅助功能。将该策略应用到SDR-2同系酶CglCR-3、CglCR-2和VpoCR的立体选择性改造,获得立体选择性翻转的突变体且其不对称还原N-Boc-哌啶酮的ee值达到90%以上(R/S)。最后考察了SDR-1和SDR-2及其突变体对11种杂环酮的催化性能,并发现SDR-2的催化性能较优于SDR-1,对于不同取代基的哌啶酮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和立体选择性,其转化率和ee值均达到90%以上。而对于不同取代基的吡咯烷酮和氮杂酮及呋喃酮和噻吩酮类化合物,SDR-1和SDR-2均表现出较差的催化活性和立体选择性。(3)通过计算模拟分析获得MDR不对称合成手性杂环醇的立体选择性调控机制。通过MDR的2个分支进化关系和结构比对发现其蛋白结构极其相似。以SpaCR为主要目标酶,重塑loop-2区域以扩大活性口袋空腔,获得立体选择性翻转的突变体m125(F284A/W285A)且其催化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