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膦酸酯
γ-硝基酮衍生物
不对称合成
硫脲奎宁
抗病毒活性
抗细菌活性
生物选择性
作用机制
DFT计算
摘要:
手性农药具有药效高、用量小、三废少、对环境生态安全等优点,一直引起农药化学家的关注。但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有:(1)获得手性农药方法还不够成熟,主要存在手性催化剂昂贵、难以制备、性质不稳定、催化活性不高、底物宽泛性不够及操作条件苛刻,手性催化机理尚不清楚等诸多不足。(2)手性农药的对映体活性差异原因尚不清楚。因此针对这些挑战,本论文分别以消旋体农药和高活性天然产物为骨架,寻找有效的不对称合成方法合成高活性手性单体化合物,并通过有效途径探究其催化机理和生物选择性作用机理,为进一步不对称合成高活性手性单体化合物作好理论支持。首先,本论文以天然产物为导向的消旋体农药“毒氟磷”为骨架,采用硫脲类有机小分子不对称催化,设计合成了一系列高光学活性“毒氟磷”衍生物。通过对目标手性化合物的抗植物病毒活性筛选,研究它们的生物选择性及作用机制。现将此工作总结如下:(1)以消旋体农药“毒氟磷”为骨架,设计合成了18个含杂环2-氨-4-甲基苯并噻唑亚胺底物(A118),通过不对称膦氢化反应条件的优化,分别采用硫脲奎宁或硫脲奎尼丁小分子为手性催化剂,成功合成了18对高收率高光学活性“毒氟磷”衍生物(Ⅰar)。(2)采用核磁、红外和高分辨质谱对化合物Ⅰar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X单晶衍射确认化合物If立体构型为R,依次类推其它手性化合物的构型。同时,采用旋光仪和含IA手性柱的高效液相色谱对手性化合物Ⅰar的光学活性进行了测试。(3)采用实验和DFT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该反应的催化机理研究,提出了亚磷酸二苯酯以五元环方式进攻催化剂与底物亚胺的复合体。(4)采用半叶枯斑法,以黄瓜花叶病毒(CMV)为测试对象,进行了手性“毒氟磷”衍生物(Ⅰar)抗病毒活性筛选,其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R)体的抗病毒活性明显高于相对应的(S)体,其中化合物(R)-Ⅰb,Ⅰe,Ⅰf和Ⅰj在500μg/m L抗CMV的治疗活性分别为72.3%,70.2%,71.4%,和64.2%,明显优于对照药剂宁南霉素(45.3%)和毒氟磷(50.4%);而相应地化合物(S)-Ⅰb,Ⅰe,Ⅰf和Ⅰj在500μg/m L抗CMV的治疗活性分别为25.1%,42.1%,54.5%和47.3%,明显弱于相应的(R)体,其中化合物Ⅰb有明显的生物选择性;化合物(R)-Ⅰf在500μg/m L时抗CMV的保护活性为67.4%,明显优于对照药剂宁南霉素(47.9%)和毒氟磷(54.1%);化合物(R)-Ⅰb,Ⅰe,Ⅰf和Ⅰj在500μg/m L抗CMV的钝化活性分别为96.3%,93.4%,94.1%和90.7%,明显优于对照药剂宁南霉素(71.3%)和毒氟磷(78.2%)。其中手性化合物(R)-Ⅰf抗病毒活性在治疗、保护和钝化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药剂,有一定的应用开发价值。(5)采用荧光滴定法对高活性化合物Ib与病毒潜在靶标蛋白CMV-CP进行了相互作用研究,其结果表明:化合物(R)-Ib,(S)-Ib,宁南霉素和毒氟磷分别与蛋白CMV-CP的结合常数为2.19×10、1.17×10、5.25×10、2.40×10 L mol,该结果与化合物的活性呈正相关性,并佐证了该类手性化合物具有生物选择性。对手性化合物Ib与CMV-CP蛋白进行了分子对接,其对接结果表明:化合物Ib的两个手性体与CMV-CP蛋白的结合位点均有PHE58,THR57,VAL218,HIS55和ALA147,但两者的结合能有差别,分别为E(R)-Ib=-8.74Kcal/mo L和E(S)-Ib=-6.57Kcal/mo L,而从对接图来看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化合物Ib与CMV-CP蛋白在三维空间的结合方式不同。其次,本论文以具有广泛生物活性天然产物查尔酮为骨架,采用硫脲类有机小分子不对称催化,设计合成了一系列高光学活性γ-硝基酮衍生物(IIaIm)。并通过农用活性筛选,研究它们的生物选择性。现将此工作总结如下:(1)以查尔酮为骨架,针对含杂环吡啶的查尔酮底物(AA1A13),设计合成一系列不同取代基的硫脲奎宁类催化剂(Q16),从中筛选出含3,5-三氟甲基苯基硫脲奎宁Q1的催化活性最高,建立了无溶剂1,4-迈克不对称加成合成方法,成功合成了13对高光学活性的γ-硝基酮衍生物。(2)采用核磁、红外和高分辨质谱对化合物ⅠIaIm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X单晶衍射确认化合物IIa立体构型为S,依次类推其它手性化合物的构型。同时,采用旋光仪和含手性IA柱的高效液相色谱对手性化合物的光学活性进行了表征。(3)采用实验和DFT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该反应的催化机理研究,提出了多氢键结合模式。(4)采用浑浊度法,以水稻白叶枯为测试对象,进行了γ-硝基酮衍生物(IIaIm)抗细菌活性筛选,其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S)体的抗细菌活性高于相对应的(R)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