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黄皮酰胺
不对称合成
选择性氧化
立体选择性还原
摘要:
新黄皮酰胺是从芸香科黄皮属植物黄皮叶的水浸膏中分离得到的七种有效成分之一,属于吡咯烷酮类化合物。它是黄皮叶中另一个吡咯烷酮类有效成分黄皮酰胺的几何异构体。其药理作用较为单一,只能缩短巴比妥类药物引起的睡眠时间延长。本文为研究黄皮叶中的手性吡咯烷酮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时提供药理实验的样品,在总结国内外有关光学活性新黄皮酰胺合成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条(-)-新黄皮酰胺的合成路线,并对关键中间体N-甲基-N-苯甲酰甲基-α,β-环氧-β-苯基丙酰胺的合成工艺进行详细的考察。以反式肉桂醛为起始物,经不对称催化环氧化,氧化酯化获得关键了中间体(2S,3R)-β苯基缩水甘油酸甲酯,并以此中间体为起始原料,经酯胺缩合,羟基氧化,碱性条件下环合,羰基选择性还原,合成了目标产物(-)-新黄皮酰胺,获得了总收率:20%(从桂皮醛醛计)和98.5%的ee值,目标化合物均经IR、1H-NMR、MS确证结构。对上述合成路线中关键中间体N-甲基-N-苯甲酰甲基-α,β-环氧-β-苯基丙酰胺的合成中羟基的氧化方法及(-)-新黄皮酰胺中C7位羰基的立体选择性还原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在对关键中间体N-甲基-N-苯甲酰甲基-α,β-环氧-β-苯基丙酰胺的合成中,氧化效果差、反应后处理复杂,污染严重等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关键问题。因此,我们考察了多种氧化剂(高锰酸钾/硫酸铜、活性二氧化锰、重铬酸吡啶(PDC)、氯铬酸吡啶(PCC)、1,1-三乙酰氧-1,1-二氢-1,2-苯碘酰-3-(1H)-酮(DMP))的氧化效果及不同的后处理方法,结果发现,当选用Dess-Martin氧化剂对其进行氧化时,收率从文献报道的83.9%提高到了92%,且反应温和完全,后处理简单,污染小,是最适的氧化方法。在对(-)-新黄皮酰胺酮的C7位羰基的立体选择性还原时,我们参考文献的方法,分别考察了Na BH4、三甲氧基硼氢化锂、三仲丁基硼氢化锂、硼氢化锌还原法、Corey-Bakshi-Shibata还原法、Meerwein-ponndorf-verley还原法、BINAL-H还原法等多种还原剂及还原方法对C7位羰基的还原,结果发现使用(S)-BINAL-H对其进行还原时,可获得单一异构体(-)-表新黄皮酰胺,而当使用(S)-CBS还原剂进行还原时,亦可获得单一异构体(-)-新黄皮酰胺,二者均获得了较好的立体选择性结果和较好的产率。本文还对戴斯-马丁氧化剂氧化羟基的机理及C7位羰基立体选择性还原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综上所述,本文路线具有较高的总产率和ee值,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后处理简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合成(-)-新黄皮酰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