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雷美替胺
褪黑素受体
不对称合成
鬼臼毒素
秋水仙碱
抗肿瘤活性
摘要:
本论文主要分为两部分:(1)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雷美替胺的合成新方法与结构改造;(2)单分子多靶点抗肿瘤药物的设计与合成。(1)雷美替胺是第一个上市的褪黑素受体激动剂类药物,用于治疗失眠,现有的合成方法主要是基于钌催化的烯烃不对称氢化,该方法使用了价格高昂的贵金属与会污染环境的磷试剂;从药物化学的角度出发,目前尚缺乏高度亚型选择性的褪黑素受体配体,已有的合成路线不易进行衍生物的合成,限制了新型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探索与发现。我们利用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构建手性中心,设计了雷美替胺的合成新方法,获得了高ee值的雷美替胺关键中间体1-1(99%)和雷美替胺(92%)。同时,为进一步研究该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我们采用了类似的合成方法,得到了一系列新型褪黑素受体配体。生物活性测试显示,该类褪黑素受体配体具有很高的MT2激动活性和选择性,其中化合物1-68b、1-70a、1-75a、1-78a对MT2受体体现出良好的激动活性(EC50< 50 nM),且MT2选择性均大于2200倍,高于目前报道的选择性最高的化合物(MT2选择性1200倍)。该类MT2受体激动剂的发现为MT2受体的功能研究提供了高选择性的化合物,同时也为进一步设计高MT2选择性的激动剂奠定了基础。(2)恶性肿瘤是当今危害人类身心健康最严重的三大疾病之一。目前,抗肿瘤药物主要可以分为传统抗肿瘤药物和分子靶向药物。然而,这两类药物在临床上都各有利弊:前者适应症广泛,但毒性较大,使用受到一定限制;而后者选择性高、毒性较小,但存在应答率偏低及耐药性等方面的问题。近年来,抗肿瘤药物研究的一个新趋势是发展单分子多靶点药物。由于阻断了肿瘤细胞的多条生存途径,这种小分子药物能够克服传统药物易产生耐药性的缺点。此外,相比联合用药,此类小分子的体内分布、代谢、半衰期性质都是单一的,大大简化了临床研究的工作,且提高了病患的依从性。本论文第二部分基于单分子多靶点药物的设计理念,将传统抗肿瘤化合物鬼臼毒素/秋水仙碱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药效团进行合理的融合,并有序地考察连接位置、连接方式、连接链长短及锌离子螯合基团对活性的影响,得到了多个系列的单分子多靶点化合物。在我们设计的Topo Ⅱ-HDAC多靶点抑制剂中,化合物2-30d体现出最强的HDAC抑制活性,较上市药物伏立诺他提高了10-20倍,同时也体现出良好的细胞增长抑制活性;化合物2-38在保持了Topo Ⅱ和HDAC活性的同时,体现出优于阳性化合物MGCD0103和依托泊苷的细胞毒性。随后,利用鬼臼毒素的分子对称性,我们又设计了一类新型的微管-HDAC多靶点抑制剂,其中化合物3-14a和3-14c体现出HDAC和微管双重抑制作用,其细胞毒性与阳性化合物DDPT相当,IC50介于19-40 nM之间。在以秋水仙碱为母核的多靶点抑制剂中,我们首先设计了一类秋水仙碱-SAHA杂化的多靶点抑制剂,体外抗肿瘤实验证明,该类化合物对多种肿瘤细胞株均有明显的抗增殖能力。基于本文鬼臼毒素系列的改造经验,我们通过改变这类化合物的锌离子螯合基团并选取了不同的连接桥片段,成功地提高了该类多靶点化合物的细胞毒性。其中,化合物4-14a对多个细胞株均体现出优异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进一步的生物学评价正在进行之中。在获得了多个功能新颖的多靶点抑制剂的同时,该部分工作的研究策略可应用于新型单分子多靶点药物的设计与优化,从而获得更多的以传统抗肿瘤药物和分子靶向药物相结合的多靶点抑制剂,对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