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换流变压器
直流
油纸绝缘
多油道
界面电荷
摘要:
换流变压器阀侧绝缘承受交流、直流、极性反转等多种电压,电场应力复杂集中,研制难度大,如果运行过程中发生绝缘故障,会导致绕组遭受短路冲击,甚至引发燃爆着火事故。特高压阀侧出线装置在出厂直流试验考核中时常发生绝缘损坏,表明油纸绝缘空间电荷问题研究不够充分,实际阀侧出线结构中的电荷分布规律尚不明晰,现有研究无法深入有效解释机理性原因。目前设计人员普遍采用RC(Resistivity-Capacitance)模型,给出的油纸界面电荷分布为理想对称分布,无法反映实测获得的电荷空间非对称分布和非线性现象。目前相关学者采用Kerr法测量开展了大量基础性研究,但研究对象均为简化平板模型或小尺寸同轴模型,研究成果仅停留在电荷特性和机理解释层面,无法用于特高压换流变阀侧出线装置电场的分析计算。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为了更好的考虑尺度效应和更加接近实际结构,建立了依据±800kV阀侧出线装置等效设计的大尺寸同轴结构出线装置模型(1.6:1)及其空间电场测量系统。出线装置模型的多油道结构由内至外由5层同轴圆纸筒、5个油道构成,直径0.8m,内高1.2m。油道电场分布与±800kV实际阀侧出线装置基本一致;利用激光遥测手段对该模型开展了测量准确性试验验证,5个油道的电场测量值和仿真值之间偏差在3%以内,满足试验需要。通过对两油道平板油纸绝缘模型开展电场激光遥测,发现了高电场下电荷分布的“油道间距效应”现象。测试结果表明,+4kV低压时,电荷分布符合极性效应,即正极性侧油中电场始终高于负极性侧,靠近高压电极侧油纸界面正电荷密度小于接地侧油纸界面负电荷密度;但随着外施电压增加,不同油道内的电场分布不再符合极性效应,即随上油道间距增大、下油道间距减小,靠近高压电极侧油纸界面电荷密度逐渐高于接地侧油纸界面电荷密度;在+25kV下,油道总间距7mm保持不变,上油道间距由1mm增大为5mm,上下两界面电荷密度密度之差由-65.81μC/m2变为37.86μC/m2。研究认为油中高场强加剧了场致电离现象,纸板距离电极越大,电极侧纸板的场致电离的电荷越多,导致宽油道侧油纸界面电荷积聚量足以超过“极性效应”带来的影响。基于高电场下的场致电离效应分析,提出了平板电极多油道油纸绝缘结构油纸界面电荷的量化分析方法。通过开展阀侧出线装置1.6:1模型电场实测,揭示了同轴多油道油纸绝缘结构的电荷分布规律及其对油中电场的影响作用。该模型从高压电极到接地之间由内至外有#1、#2、#3、#4、#5纸板和#1、#2、#3、#4、#5油道,油道尺寸分别为10mm、10mm、15mm、20mm、25mm,呈同轴同圆心分布。通过油中电场实测发现,无论正负极性,随着加压时间延长,#1、#4、#5油道的空间电场强度逐渐降低,但#2、#3油道的空间电场强度逐渐增加;达到稳态时,与RC模型计算值相比,#2油道电场畸变率最大,达到322.4%,#3、#4、#5油道电场畸变率逐渐减小,#5油道畸变率最小,为9.2%。通过定义纸板与相邻两个油道的相反极性电荷之和为等效电荷密度,发现了同轴多油道油纸界面电荷沿径向的分布规律,即#1纸板、#4纸板界面等效界面电荷密度为正,削弱了其油中的空间电场强度;#2纸板、#3纸板界面等效电荷密度为负,增强了其油中空间电场强度;#5纸板只有一个界面积聚正电荷,略微削弱油中电场。研究表明,此现象与两油道模型发现的在“油道间距效应”作用下等效电荷不平衡加剧相邻油道电场畸变的现象一致。在较高外施电压下,实测油中电场超过了“油道间距效应”电场阈值,且#2、#3油道间距之比为1:1.5,由于#3油道间距较大,场致电离产生了更多的电荷,使#2和#3油道电场产生了严重畸变。基于高电场下的场致电离效应,提出了同轴多油道油纸界面电荷沿径向分布的量化分析方法,获得了不同影响因素下油纸界面电荷的积聚分布特性。基于对多油道结构试验研究结果,提出了考虑界面电荷的换流变压器阀侧出线装置直流电场计算方法。将电荷实际分布以分段线性赋值方式施加于油纸界面,将非线性连续问题转化为分段线性问题,解决了现有RC模型无法准确反映界面电荷量值的问题。通过纸板交叠结构模型进行验证,计算值与实测值之间最大误差为4.3%。对于实际换流变阀侧出线装置复杂结构,首先利用一维离子流模型计算沿径向油道界面电荷分布并赋值,其次基于洛伦兹函数拟合边缘非线性分布并进行轴向界面赋值,最后计算界面电荷所形成的电场,并与外施拉普拉斯场叠加合成得到全域电场分布。该方法通过与同轴多油道结构模型实测结果对比,最大偏差小于3%,反映出多油道结构电荷分布不均导致局部电场严重畸变的问题。利用本文方法对±800kV换流变压器阀侧出线装置直流电场仿真发现,靠近均压球的前三个油道电场分布产生明显的波动现象,第2油道场强明显增大,达到6.1kV/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