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使用后评价
循证设计理论
虚拟现实技术
城市湿地公园
使用者需求
摘要:
“以人为本”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核心,但目前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项目普遍缺乏场地使用后的评价机制(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简称POE),导致在许多城市公园规划设计项目中,设计者未能实现对使用者客观需求的有效把控,使得使用者未能真正获得健康福祉的裨益。鉴于此,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以获取相应的信息满足使用者客观需求为基础,展开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提升改造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本文以杨凌渭河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使用后评价理论和循证科学为指导,针对该公园整体景观和五大功能空间,即滨水跑道区、人工湖景观区、安静休憩区、儿童活动区、运动健身区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地问卷调研。通过定量数据收集以及对定量数据采用熵权法赋值、模糊评价法分析得出场地满意度评分,总结出了杨凌渭河湿地公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杨凌渭河景观设计的改造方案,并应用虚拟现实(VR)设备作为视觉呈现工具,以检验改造方案的可靠性和科学性。结果表明:
(1)构建评价体系。基于POE理论构建了含有景观构成要素、基础服务设施、管理维护三类,共十六个评价因子的杨凌渭河湿地公园使用后评价体系。
(2)总结了杨凌渭河湿地公园使用者活动行为特征。通过对杨凌渭河湿地公园使用者行为特征观察发现场地基本使用特征和行为活动特征。
(3)基于上述评价体系综合分析后发现杨凌渭河湿地公园存在的问题。(1)景观构成要素方面问题:湿地生物多样性不足、雕塑小品缺少、铺装老旧、水体景观形式缺少变化、活动空间不足;(2)基础服务设施方面存在问题:休憩设施数量少位置乱、遮阳避雨设施缺少、公园垃圾桶及厕所数量位置不能满足相应服务半径、游客服务中心功能不完善、运动器械老化、照明设施种类少。
(4)针对性的提出杨凌渭河湿地公园的改造策略。从保护优先,分区提升,因地制宜原则出发,通过增添与更新的手段完善基础服务设施,美化外观造型丰富其多样性等手段提升景观构成要素,进而实现对杨凌渭河湿地公园的改善。
(5)检验分区改造结果。综合模糊评价得分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改造后的评价数值均显著上升,达到了较好水平的分值,验证了本研究对杨凌渭河湿地公园改造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据此在结论中提出了一套改造模式。
通过使用后评价方法的改造设计经再次进行评价验证本研究改造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城市规划部门和设计师为今后类似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制定“以人为本”的设计策略,增加公众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