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恢复性环境
大学生
心理复愈
感知评价
摘要: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把促进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青年大学生是我国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促进社会和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中国大学生人数和占总人口比例逐年增加的趋势下,心理和精神问题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发生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会影响其学业进度与完成情况,因此,高度关注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全球范围内,人们对健康问题的认识日益加深,许多关于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加,已有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了自然环境的恢复性和缓解压力的能力,能够帮助人们重新恢复身体与心理的健康状态。近年来,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虚拟现实恢复性环境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可以产生真实自然环境类似的身心复愈效果,并且已被应用到康复医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为不能接触自然的学生群体、老年人、办公室人群等改善认知疲劳、提升个人专注力与创造力。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虚拟现实恢复性环境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针对目前虚拟现实恢复性环境在身心复愈效果和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空缺进行深入实验探究,使用高可靠性指标客观测量不同虚拟环境引发的大学生心理生理变化差异,将大学生对于虚拟恢复性环境的感知评价与其心理复愈指标建立联系,最后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结果提出高校虚拟现实恢复性环境设计营建策略。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对于理论方面,由于目前虚拟现实恢复性环境的研究大多只证实了其复愈的有效性,未曾系统探讨过虚拟环境产生疗愈效力的作用机制,因此本文将基于现有研究的基础,将研究重点放在探究虚拟现实恢复性环境的感知对人们心理健康复愈的影响上,希望以此明确并加深对于虚拟现实恢复性环境作用机制的理解。本文首先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质性研究,通过深入访谈挖掘大学生对于虚拟现实恢复性环境感知的影响因素,并将所有原始访谈资料汇集分析并编码,经过层层编码后整理得到虚拟现实恢复性环境感知评价体系,包括五个核心范畴和十四个主要范畴在内,在后续循证实验中将评价体系编制为李克特量表用于大学生对于虚拟现实恢复性环境感知影响因素的评价。
从循证角度,首先通过一般健康问卷统计被试学生的健康自评状况,包括焦虑与抑郁、社交功能障碍和信心丧失三个方面的自我评价;其次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呈现多种类型的恢复性环境,并结合注意力、情绪与心理压力三项心理健康指标测量,证明了虚拟现实恢复性环境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复愈的作用,分析并比对了不同类型虚拟环境对于大学生心理复愈效果的差异,同时总结了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大学生的心理复愈差异;最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将大学生的三项心理复愈指标与其对于虚拟环境感知各范畴评价得分进行路径分析,得出虚拟现实恢复性环境感知对于大学生心理复愈的影响。
从实践角度上,基于质性研究和循证实验的结论,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为目标,从虚拟疗愈空间营建、虚拟现实恢复性环境类型选择、虚拟环境感知体验提升和提高虚拟环境疗愈参与度方面提出了高校虚拟现实恢复性环境设计营建策略。
综上,本研究从关注并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出发,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证明了虚拟现实恢复性环境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有效性,旨在将多样化的恢复性环境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引入大学生日常生活,拓宽了恢复性环境理论的研究和应用。通过提出舒适健康的高校虚拟疗愈环境设计营建策略,为今后建设高校恢复性环境提供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