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脑卒中
步行能力
步行效率
功率自行车
虚拟现实技术
摘要: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技术提供视觉反馈联合功率自行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步行功能和步行效率的改善情况,为这种联合训练在脑卒中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2年11月期间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就诊治疗的48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16例)、实验1组(16例)、实验2组(1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实验1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偏瘫侧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训练的重点肌群是膝关节周围的股四头肌与腘绳肌,实验2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VR联合功率自行车训练。治疗每天进行1次,每周6天,4周为1疗程,共8周。分别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下肢FMA量表、Barthel指数、6分钟步行测试、10米步行速度测试、生理消耗指数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对三组患者进行功能评定,并对评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或Friedman检验,二分类资料以频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治疗前3组患者一般资料、功能性步行量表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下肢FMA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6分钟步行测试步行距离、10m步行速度、生理消耗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2.治疗8周后,3组患者功能性步行量表的评分组内比较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1组与实验2组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1组和实验2组与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4周后,实验1组与实验2组患者10米步行速度组内比较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3组患者10米步行速度组内比较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1组与实验2组提升显著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4周、8周后,3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下肢FMA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6分钟步行测试步行距离、生理消耗指数组内比较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1组与实验2组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3组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下肢FMA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6分钟步行测试步行距离、生理消耗指数组内比较均较治疗4周后有显著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1组与实验2组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实验2组6分钟步行测试步行距离、生理消耗指数显著高于实验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步行能力和步行效率能显著提升。2.等速肌力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显著提升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和步行效率。3.虚拟现实技术联合功率自行车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比单纯常规康复治疗更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速度,提升步行能力与步行效率,治疗时间持续越久效果积累越好。4.虚拟现实技术联合功率自行车训练比等速肌力训练更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心肺功能,提高步行耐力,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