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髋关节置换术
健康教育
早期活动能力
焦虑
抑郁
恐动症
摘要:
目的:1.探索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的健康教育方式对促进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活动功能恢复,减轻疼痛,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恐动症和降低跌倒风险的应用效果,为VR技术运用在临床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健康教育中提供科学依据。2.制定基于VR技术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健康教育方案,应用于临床以改善目前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康复训练效果不佳和易出现负性情绪的现状,从而加快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自2020年11月~2021年10月期间在汕头市某三甲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28名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4例和实验组6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式,实验组在常规健康教育方式基础上增加基于VR技术的健康教育方式。于入院时、送术前测量患者的平均动脉压,脉搏和血糖。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于患者入院时、术后第2天评估两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采用恐动症Tampa评分(TSK)在患者入院时、出院当天评估两组患者的恐动症程度。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疼痛数字评分(NRS)评估患者在入院时、术后第2天、出院当天,出院后1个月时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疼痛程度。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HHS)和跌倒/坠床风险评分在患者术后第7天评估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和跌倒/坠床风险。在患者出院后1个月进行电话随访评估护理满意度。统计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使用excel录入数据,并应用IBM SPSS 26.0统计分析录入的数据。结果:1.两组患者干预后负性心理相关指标分析显示:(1)实验组的平均动脉压(95.52±12.41),脉搏(77.17±6.23),血糖(6.38±1.50)明显较对照组平均动脉压(102.41±13.02),脉搏(80.13±6.98),血糖(7.31±2.51)平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第二天,实验组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39.05±5.0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42.63±5.28)、实验组的抑郁自评量表得分(49.43±6.0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抑郁自评量表得分(53.04±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出院当天实验组的恐动症Tampa量表得分(37.78±4.12)明显低于对照组得分(41.68±5.15),实验组恐动症发生率(51.56%)明显低于对照组(8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干预后早期活动功能相关指标显示:(1)术后第7天,实验组Harris髋关节评分(54.55±8.99)明显高于对照组评分(50.41±11.20),实验组跌倒/坠床风险评分(7.58±2.26)明显低于对照组评分(8.453±2.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术后第2天、出院当天、出院后1个月的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得分出现逐渐变化状况,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观察时间延长,组间差距逐渐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后第2天、出院当天、出院后1个月的NRS评分出现逐渐降低状况,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与时间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86)。(4)实验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10.11±4.09)和总的住院时间(15.01±4.45)都较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12.06±3.81)和总的住院时间(16.81±4.72)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干预后对护理质量的评价:(1)出院时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4.69%)较对照组发生率(12.50%)减少,但并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6)(2)出院后一个月随访实验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满意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健康教育可减轻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紧张情绪,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恐动情绪,促进患者早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改善髋关节功能,降低恐动症发生率和跌倒/坠床风险、提高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