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街区型住区
生活性街道
心理感知
虚拟现实技术
摘要:
我国于2016年出台政策提出要推广街区制,街区型住区将成为我国未来住区的主要模式。生活性街道是街区型住区中与城市居民互动最频繁的公共空间,对其研究具有必要性及现实应用价值。近年来,对街道“自上而下”的设计对街道空间参与者的关注不足,另一方面,空间参与者的多方面需求难以从一般性调研中获取,对于街道步行空间的研究亟需考虑行人的心理需求,从使用者角度出发融入“自下而上”的设计优化。目前,街道研究大多从规划层面出发,针对路网形态、交通组织等开展,针对人本尺度的街道空间精细化研究相对匮乏,且这些研究大多运用传统调研方法开展测评,因街道空间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往往难以排除实地调研过程中无关因素的影响,对于部分变量也难以进行精准把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人本视角下精细化的城市设计需求。当前生活性街道建设过程中存在步行空间尺度失衡、空间分割有效性差、沿街界面设计杂乱、植被绿化体验不佳等问题。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利用新工具,结合使用者更关注的空间问题对街道空间开展心理感知研究,从而更科学的指导生活性街道的设计与建设。本文以广州街区型住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分布面最广的生活性街道进行研究。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访谈及实地调研的方式,选取出沿街商业界面比例、步行道宽度、建筑前区空间设置及绿视率四类因子作为自变量。同时通过文献归纳将心理感知指标分为空间环境感知和氛围感知,并结合问卷调研筛选出八个心理感知测评因子,通过实验模拟探究空间因素与行人心理感知的关联性。通过对于实验结果的分析,本课题得出以下结论:(1)在生活性街道场景中,氛围感知受到相关物质空间感知显著性影响;同时舒适度、愉悦度、压抑感、宽敞度及吸引力和场景整体满意度有显著关联作用,而安全感、围合度及连续度对于场景满意度不具有显著影响;(2)在氛围感知中,建筑前区空间设置及步行道宽度对氛围感知产生的影响最广泛,沿街商业界面占比仅对压抑感和安全感产生影响,绿视率仅对舒适度和愉悦度产生影响,且除了安全感外,其他感知指标下的最佳搭配很类似;(3)在物质空间感知中,建筑前区空间设置及沿街商业界面比例产生的影响最广泛,绿视率仅对围合度产生影响,步行道宽度对于围合度及宽敞度产生影响。且不同感知指标下的最佳搭配不具有类似性。本文采用虚拟现实技术针对行人的心理感知进行研究,严格控制变量,补充了采用实景及图片测评方式会受无关变量要素影响的不足。同时,课题针对特定类型街道进行大量调研与空间特征归纳,使实验研究因子更具代表性与应用性。最后,不同以往研究中采用定点感知的形式,课题采用虚拟现实漫游的形式对于街道空间开展感知实验,动态漫游形式可以更全面的展示街道场景,据此可以对广州街区型住区生活性街道空间提出科学的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