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重症患者
认知功能障碍
影响因素
虚拟现实技术
自然疗法
摘要:
目的:
(1)了解重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
(2)探讨虚拟现实自然疗法在重症老年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同时验证其对患者认知功能、心理状况等的干预效果;
方法:
(1)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8月福建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重症监护室符合选取标准的2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了解重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现状,同时分析其影响因素;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Mann-Whitney U检验及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福建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重症监护室中符合选取标准的5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为期一周共10次的虚拟现实自然疗法,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干预前、干预后分别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Richards-Campbell睡眠量表、蒙特利尔认知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进行测量,分析虚拟现实自然疗法对重症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睡眠质量、心理状态的干预效果。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调查的220例重症患者转出ICU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38.18%(84/22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血压水平、血糖水平、血管活性药使用、APACHEⅡ评分、Charlson合并症指数、是否谵妄等20个指标是ICU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谵妄发生次数、RCSQ评分是ICU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
(2)(1)基线资料: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均衡可比(P>0.05)。
(2)认知功能:两组患者在Mo CA量表总分、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延迟记忆、定向力分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睡眠质量:干预前两组患者PSQI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RCSQ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焦虑抑郁状况: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得分、抑郁得分、HAD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抑郁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对照组抑郁得分从7.5(5,11)分升高至13.5(7.25,16.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焦虑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试验组焦虑得分从10(6,11)分降低至7(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对照组焦虑得分从10.5(7.25,13.75)分升高至14.5(8,17.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HADS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对照组HADS得分从17.5(13,24)分升高至28(15.5,3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重症患者转出ICU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血压水平、血糖水平、血管活性药使用、APACHEⅡ评分、Charlson合并症指数、是否谵妄等20个指标是ICU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排除混杂因素干扰,年龄、受教育程度、谵妄发生次数、RCSQ评分是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2)虚拟现实自然疗法有效减缓重症老年患者总体认知水平及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力、延迟记忆、定向力四个认知维度下降速度,改善老年患者ICU住院期间睡眠质量,调节患者的消极心理状态,在应用过程中可行性强,具有安全、便捷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