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光电化学
生物传感器
单原子
氧化钛
药物监测治疗
摘要:
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基于光电化学原理与生物识别技术的分析设备,通过将目标生物分子连接到半导体光电极表面产生电化学信号变化来实现分析检测的目的。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具有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稳定性好且易于小型化等特点,在环境分析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采用“光激发、电检测”的模式运行,由于激发源与检测信号的异质化特点,该检测技术可以有效消除偏置电压以及背景光散射带来的信号干扰,从而表现出高的检测灵敏度。此外,光电化学传感还具有对目标分子的快速响应识别能力,适用于复杂生物环境中的实时监测和快速分析。然而,由于目前的生物传感技术依然普遍依赖于抗体、生物酶和适配体等生物识别单元,这些生物材料在复杂的活体检测环境中常常会表现出稳定性和选择性不足的问题,因而大大限制了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除此之外,由于光电化学传感器检测模式的相对单一性,通常仅适用于对单一目标物的检测分析。在面对复杂样品的高通量检测时,往往需要依赖大量的人工重复操作才能完成,这极大地削弱了光电化学传感器在检测分析领域原本所具备的简单、快速的优势,限制了其在更广泛场景中的应用。
本论文的研究课题聚焦于构建金属单原子/氧化钛基底光电极,基于此光电极在多目标物、大通量分析检测与活体生物体内实时监测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与探讨:(1)构建了具备高通量检测能力的自动光寻址传感系统,该系统能够精准实现复杂癌症血清样本的疾病分型检测,为疾病诊断提供了新的检测手段;(2)以金属单原子为活性位点,构建高选择性光电传感电极,成功实现了活体小鼠体内长时间实时追踪特定生物分子浓度的变化,并整合便携式光电传感检测器与协同自动给药装置,验证了单原子/氧化钛传感电极在活体药物监测与协同治疗应用的可行性,为该类传感器在医学诊疗技术方面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
第一章绪论
本章详细阐述了光电化学的基本工作原理,深入探讨了光活性半导体材料的分类与选择原则。同时,对光电化学半导体材料在光电催化和光电生物传感两大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其中,特别关注了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背景,深入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及最新研究进展,并以金属单原子为核心的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为例,展示了其独特的优势和潜力。最后,本章总结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并指出了研究课题的创新点,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思路。
第二章Au单原子修饰的Ti O2光电化学光寻址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癌症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针对常规生物传感器在复杂检测环境中选择性受限以及光电识别模式导致的高通量检测难题,本课题提出构建一种自动光寻址光电化学检测平台。该平台旨在复杂测试环境中实现高效的高通量检测。在工作机制上,本课题采用单原子替代纳米粒子作为识别单元的锚定位点,最大化利用识别单元捕获目标分子,从而显著提升传感电极的选择性。此外,利用激光刻蚀法将电极精细划分为多个独立的传感区域,通过双轴协调定位技术,使各个传感区域能够精确移动并与光源快速对齐。这一设计使得平台能够同时检测多种目标物,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为了验证自动光寻址光电化学检测平台的高通量检测能力,本工作采用了模式识别技术对不同癌症种类的血清样本进行分析检测。通过实际应用,成功实现了癌症的疾病分型,为癌症的早期诊断与精准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第三章Cu单原子修饰双识别光电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对四环素高选择性检测的研究
本部分工作中,提出逆向设计策略,根据目标分子的化学结构进行逆向设计,以单原子和氧化钛基底协同构建高选择性光电化学生物传感电极,实现活体环境中四环素分子的长时间监测,为药物代谢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此外,在小鼠创口愈合模型中,单原子传感器电极也展现出了可观的应用潜力。通过对活体小鼠体内四环素分子的实时监测,能够直接获得原位的药物代谢信息。这一成果为个性化指导用药提供了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第四章Fe/Zn双单原子光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及其用于活体内化疗药物实时监测的研究
本部分工作设计构建了双单原子光电化学传感器,并集成便携式自动检测治疗装置,实现对化疗药物甲氨蝶呤在活体生物体内浓度变化的实时监测。甲氨蝶呤的治疗窗口狭窄,因此稳定血药浓度对于优化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至关重要。通过研究甲氨蝶呤分子的特征官能团,采用逆向设计策略,提出构建以Fe/Zn双原子作为识别单元的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实现了复杂活体环境内目标分子的高选择性识别,并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在肿瘤模型鼠的测试中,该装置不仅能够实时监测药物浓度,还能指导智能给药策略,实现了精准治疗。这一成果为未来的药物监测提供了新方向,有望为癌症等复杂疾病的治疗带来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