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激光,半导体
前列腺增生
性功能障碍,生理性
尿控
摘要:
目的探讨980 nm半导体激光预离断前列腺尖部尿道黏膜在小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激光汽化切割术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小体积BPH的12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每组各60例。改良组患者采用980 nm半导体激光预离断前列腺尖部尿道黏膜的激光汽化切割术,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980 nm半导体激光的前列腺激光汽化切割术。通过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3、6、12个月的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评分、勃起硬度评分(EHS)及逆行射精情况来评价患者性功能;通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QOL)评分、最大尿流率(Qmax)、排尿后残余尿量(PVR)来评价患者尿控功能;比较两组患者的尿失禁、膀胱颈部挛缩等并发症发生率。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患者的PVR、Qmax、IPSS评分、QOL评分、IIEF-5评分及EH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1、3、6、12个月时的PVR、Qmax、IPSS评分、QOL评分、IIEF-5评分及EHS评分的变化情况方面,与术前相比,所有这些参数均得到了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IIEF-5评分、EHS评分,组间及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3、6个月的随访中,改良组患者的逆行射精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3个月的随访中,改良组患者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6、12个月的随访中,两组患者的压力性尿失禁率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12个月的随访中,改良组发生膀胱颈部挛缩2例(3.33%),常规组发生膀胱颈部挛缩8例(1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离断前列腺尖部尿道黏膜在小体积BPH患者中的效果与常规汽化切割术效果相当,手术时间短,同时保留精阜近端1 cm处的组织以及膀胱颈部的完整,保护了尿道内、外括约肌,从而改善了小体积BPH患者的术后即刻尿控率和逆行射精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