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苦杏仁
炮制加工
化学模式识别
化学品质
质量评价
摘要:
中药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应用历史,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质量是确保中药临床应用安全、有效的前提,而中药基原、产地、炮制及贮藏等因素加大了中药质量评价的难度。早期的中药质量评价方法主要是通过对性状的鉴别(外观形状、颜色、气味等)进行感官评价;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借助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对中药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运用化学模式识别方法构建中药质量化学评价模式,有利于保障中药临床使用的安全、有效。苦杏仁为蔷薇科植物山杏Prunus armeniaca *** Maxim.、西伯利亚杏Prunus sibirica L.、东北杏Prunus mandshurica(Maxim.)Koehne或杏Prunus armeniaca L.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之效。本课题以苦杏仁为研究对象,从外观性状、炮制、气味及贮藏四个方面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对苦杏仁化学品质展开系统研究,以期为苦杏仁的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本实验基于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研究,建立了外观性状与苦杏仁内在质量的联系。通过建立苦杏仁HPLC指纹图谱,进行了相似度评价。基于色谱数据对31批苦杏仁建立无监督的层次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模型进行探索性分类,在两模型中样本自动聚为两类,即Class 1类样品偏大,Class 2类样品偏小;基于上述探索性分类结果建立有监督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模型,并获取了相应化学标记物(苦杏仁苷、野黑樱苷和变量1);并以该化学标记物为变量,重新构建PLS-DA模型,进一步验证化学标记物的合理性;最后,通过测定两类样品苦杏仁苷含量和外观性状指数(单粒重、纵径、横径、厚度及仁形指数),成功建立了苦杏仁外观性状与内在化学品质的联系,即苦杏仁较重、较大呈长卵圆形者,质量更佳。2.本实验基于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苦杏仁及其5种炮制品(燀苦杏仁、炒苦杏仁、蜜炒苦杏仁、麸炒苦杏仁和苦杏仁霜)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建立了苦杏仁及炮制品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相似度评价,对苦杏仁及其炮制品进行了初步分类。采用聚类热图分析和PCA模型对苦杏仁及其炮制品进行探索性聚类分析,基于分类结果建立了PLS-DA模型,并获取了相应化学标记物(野黑樱苷,5-羟甲基糠醛,苦杏仁苷,变量2,变量6和变量3);通过比较不同炮制品中苦杏仁苷的含量、降解率及酶活力,发现不同炮制方法可不同程度的降低苦杏仁苷含量(苦杏仁霜除外),降低苦杏仁苷酶活力,减少苦杏仁苷的降解,达到了“杀酶保苷”目的,从化学成分角度探究了苦杏仁炮制物质基础。3.本实验基于超快速气相电子鼻(FGC E-Nose)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苦杏仁及其5种炮制品(燀苦杏仁、炒苦杏仁、蜜炒苦杏仁、麸炒苦杏仁和苦杏仁霜)气味进行区分鉴别。采用PCA模型对苦杏仁及其炮制品进行探索性聚类分析,基于分类结果建立了软独立建模分析(SIMCA)模型和判别因子分析(DFA)模型,其中SIMCA模型可区分鉴别苦杏仁与炮制品气味,DFA模型可区分苦杏仁及不同炮制品气味;通过Aro Chem Base数据库共鉴别出苦杏仁气味成分37种,并采用直观热图可视化分析了不同炮制品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的变化;根据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获得了炮制前后关键风味成分变化,使气味信息客观化、标准化,从气味成分角度探究了苦杏仁炮制物质基础。4.本实验通过建立长期和加速实验探究苦杏仁及4种炮制品(燀苦杏仁、炒苦杏仁、蜜炒苦杏仁和麸炒苦杏仁)在贮藏放置过程中各理化指标(酸值、过氧化值、苦杏仁苷和相关脂肪酸)的变化情况。以上述理化指标为变量,建立了苦杏仁及炮制品的PCA和PLS-DA模型,可区分生品和其他炮制品。长期实验和加速实验各指标测定结果表明,生品及炮制品的酸值和过氧化值均逐渐升高,苦杏仁苷和脂肪酸含量均逐渐降低,炮制品中各指标变化量较生品降低,且加速28天后生品中过氧化值和苦杏仁苷含量不符合要求,已发生走油变质。研究表明苦杏仁应贮藏于低温干燥环境中,且不宜长时间放置,炮制加工能够提高其抗氧化能力,减缓走油变质程度,从而延长其贮藏时间。本论文采用HPLC和FGC E-Nose等分析技术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从苦杏仁的外观性状、炮制、气味及贮藏放置四个方面展开相关研究,建立了无监督和有监督的识别模型,并获取了相应化学标记物,为苦杏仁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