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热带气旋
社会经济暴露
损失
影响因素
热带气旋巨灾
摘要:
热带气旋是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快速环境变化使得热带气旋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扩大,巨灾事件频发。城市化进程导致人口和财富集聚与增长,热带气旋损失增加,热带气旋风险不断增大成为沿海地区与国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暴露是灾害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风险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定量刻画热带气旋灾害损失成因和巨灾事件损失时空特征,可为风险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因此,确定热带气旋社会经济暴露热点和损失成因对于降低热带气旋风险,减少损失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社会经济数据、热带气旋路径数据、热带气旋损失数据,运用一系列空间模式分析方法和因子分析方法,构建了全球热带气旋风场模型,识别了热带气旋全球尺度的暴露热点,揭示了全球热带气旋损失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热带气旋巨灾损失的时空特征和成因。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
(1)依据热带气旋路径数据,基于Holland风场模型构建了1990-2019年全球热带气旋危险性地图,确定了热带气旋影响的国家和范围。同时,模拟了不同重现期(50年一遇、100年一遇、250年一遇和500年一遇)下的热带气旋风场,并将热带气旋风速由低到高划分为三个等级(S1、S2和S3)。结果表明,1990-2019年危险性地图显示全球共有55个国家受热带气旋影响,受影响总面积为1304.9×10~4km2。其中,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受热带气旋影响面积最大(925.87×10~4km2),占热带气旋影响总面积的73%。整体而言,热带气旋风速等级由沿海向内陆递减。同时,随着重现期的增加,热带气旋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从50年一遇到500年一遇的重现期,全球受热带气旋影响的面积增加了120.6×10~4km2。并且,S3等级也逐渐向内陆区域扩展,面积增长速度高于其他两个等级。
(2)在获得热带气旋危险性地图的基础上,利用人口和GDP数据提取1990-2019年以及不同重现期下的全球热带气旋暴露人口和暴露GDP,并运用变化率和人口分布指数计算全球热带气旋暴露人口和GD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990-2019为基期的危险性水平下,1990-2019年暴露GDP增加了9775亿美元,暴露人口增加了5.5亿人且暴露人口呈现集聚分布的特点。暴露GDP和暴露人口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62%和1.26%。其中S3等级下的暴露人口和GDP的年均增长率最大。从区域来看,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以及南亚,暴露GDP和暴露人口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暴露GDP增加量最大,占全球热带气旋暴露GDP增加总量的41.67%。南亚地区的暴露人口增加量最大为2.08亿人,占暴露人口增加总量的37.80%。同时,从50年一遇到500年一遇的重现期下,暴露GDP增加了437.55亿美元,暴露人口增加了1.81亿人,S3区域的暴露人口增长量大于其他区域。
(3)根据提取的暴露人口与GDP,运用博弈论原则生成风速权重,构建绝对暴露指数和相对暴露指数,形成热带气旋的社会经济暴露矩阵,以揭示热带气旋社会经济暴露的模式和热点。暴露GDP和暴露人口位于第V等级(暴露矩阵中最高等级)的国家分别有8个和10个,主要位于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而韩国、越南、多米尼加共和国、菲律宾和日本,既是暴露GDP也是暴露人口为第V等级的国家,是暴露的热点国家。
(4)热带气旋每年造成大量的损失,确定造成热带气旋损失的主要因素是进行热带气旋风险管理的关键。基于风险三角形理论,针对热带气旋的危险性、社会经济暴露和脆弱性这三个风险要素,对1990-2019年全球热带气旋的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人口进行归因。研究结果表明:全球热带气旋的直接经济损失、热带气旋危险性强度和暴露人口均呈现上升趋势,热带气旋死亡人口、人口脆弱性和经济脆弱性呈现下降趋势。在三个因素中,热带气旋危险性是造成损失的主要影响因素。除危险性之外,死亡人口主要受暴露人口的影响,直接经济损失受经济脆弱性的影响。可以采取疏散人口减少暴露的方法来减少热带气旋损失。
(5)1990-2019年热带气旋造成死亡人口指数最大的国家是中国。因此,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因素,本文以2009-2019年中国热带气旋巨灾为典型案例,揭示巨灾损失的时空特征和成因。通过改进的热带气旋灾情指数(G-index)、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分析等方法,研究了2009-2019年登陆中国大陆热带气旋巨灾损失的总体特征、空间格局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9-2019年共有18个热带气旋巨灾影响中国17个省份,其中轻度、中度、重度和特重度受灾面积分别占中国热带气旋巨灾总受灾面积的37.68%、44.16%、13.84%和4.32%。热带气旋巨灾损失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性。此外,暴露人口、最大风速和最大累计过程降水量对热带气旋巨灾损失的影响呈正相关,而暴露GDP(国内生产总值)对热带气旋巨灾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