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抓管机械臂
液压系统
机液一体化
热仿真研究
摘要: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煤矿的智能化方向正日益成为行业研究的主流。在此背景下煤矿抓管机器人应运而生,其利用液压驱动机械臂代替人工完成井下的管道安装任务。作为一款典型机液一体化系统的机器人,其液压系统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能量损失进而转化为热量,使油液温度升高,矿下工作环境的温度逐渐升高对人员健康和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减少矿下机械的产热,既为矿下人员安全着想,同时也是低碳排放、实现绿色环保运作的关键措施。在当今工业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节能环保亦是一个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综合上述考虑,本文以某研究院研制的煤矿抓管机器人机械臂为研究对象,基于减少液压系统产热降低能耗考虑,展开如下研究:
(1)针对抓管机械臂的管道举升和下放安装过程,基于AMESim与Simcenter 3D机液一体化仿真方法,对液压驱动回路热特性以及动态特性进行综合性分析,并对回路进行改进。首先,利用Simcenter 3D建立其动力学模型,并通过仿真与理论计算对比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其次,利用AMESim分别搭建泵、多路阀和平衡阀等重要元件以及整体液压驱动回路仿真热模型,在热力学、液压系统理论计算基础上验证模型的正确性。
(2)创建具有机液耦合特性的抓管机械臂机液一体化仿真热模型。基于管道安装过程设定仿真工况,分析不同常见因素对液压系统产热的影响,但多数因素都具有限制性,无法从根本上减少液压系统产热,实现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主要元件产热可知泵和平衡阀的产热较大,主泵采用了负载敏感技术,能耗较低。因此从平衡回路入手进行优化设计,进一步的从根源上减少系统的产热。
(3)针对平衡回路的热特性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改进,并利用响应面法求得最佳参数组合,力求既能维持平衡回路动态特性的同时又能降低平衡回路产热。以中臂为例,模拟600 s工况时,仿真结果表明:中臂有杠腔温度由优化前的36.10℃,降低到32.56℃,相比降低9.81%。在一个工况30 s内,中臂有杠腔温度由21.80℃降低到21.41℃,降低1.79%;管道下放工作阶段17~20 s内中臂活塞杆平均运动速度波动由之前的0.018m/s降低到0.016 m/s,降低了11.11%。优化后能够有效地减少平衡回路的产热问题,同时又使平衡回路的运行变得更加稳定,更利于低碳排放、实现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利用机液一体化的仿真较传统单一的机械或液压的研究方法,更注重机械臂的机械系统与液压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使仿真结果更加符合生产实际。该方法对于机液耦合系统的技术消化以及产品升级具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