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仿生图案
不平衡力
激光加工
表面性能
细胞迁移
摘要:
长度超过2 cm的骨质缺损被称为大段骨缺损。而当骨缺损长度超过5 cm时,从患者身体其他部分取出大尺寸骨组织作为植入物的难度升高,因此需采用生物相容性良好的人工骨修复受损组织。为确保植入后人工骨与周围骨组织之间的牢固结合,有必要通过有效的表面改性手段对人工骨植入物进行定制化的表面改性。而通过激光图案化加工,可以提高材料表面的生物活性,促进组织-植入物间的相互作用,引导细胞产生特定的生物响应。受蜘蛛丝方向集水现象的启发,本文针对大段骨缺损修复中细胞难以长距离迁移的问题,提出在试样表面构建引发细胞不平衡受力的三角锥形结构,以提高细胞迁移性能。通过仿真分析、工艺实验和性能表征等手段系统性地探究了所制备表面拓扑结构、理化性能与细胞的粘附、增殖和迁移等行为之间的关系,为后续激光加工功能性图案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与实验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接触表面微图案对细胞生物力学的调节机制
分析了液滴在极性/非极性图案上的受力,揭示了不同沟槽宽度及润湿性能条件下液滴不平衡力的形成机制,阐明了不平衡力对液滴的驱动作用。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蛛丝方向集水现象为参照,建立了壁面润湿性梯度变化的二维仿真模型,揭示了无外力驱动条件下液滴自运输的运动机制。仿真结果表明,润湿性梯度变化的极性结构可使液滴亲水端在运动的初始阶段获得较疏水端更高的移动速度,由此实现液滴在润湿性梯度壁面由疏水端向亲水端的自主运动。探索图案形状对细胞运动的控制机理,计算细胞在极性图案表面所受的流动阻力,确定了以构建极性几何图案的方式实现细胞行为诱导的图案设计策略。
(2)激光烧蚀钛合金数值仿真与实验
建立了高斯移动热源的脉冲激光烧蚀钛合金三维仿真模型,阐明了激光烧蚀过程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和热力学机制,研究了不同路径规划对激光烧蚀钛合金热累积效应的影响,并比较了不同扫描路径对材料去除结果的影响规律。分析了激光烧蚀熔池中的流体流动,发现熔池中呈现出典型的热毛细管诱导流动模式。熔融液体从熔池中心(低表面张力区域)流向边缘(高表面张力区域)。通过实验研究了激光参数对于烧蚀槽形貌的影响,并将因子和响应值进行拟合建模,发现扫描速度-v、重复频率-f和扫描次数-N三个因子均对沟槽深度有显著影响。以沟槽尺寸为评价指标,探究激光加工参数对材料去除的影响规律,形成了激光烧蚀微图案的加工方法。
(3)钛合金表面锥形结构的激光加工方法与性能表征
结合前文确定的图案设计策略,以三角锥形作为基本的形状要求,以微结构形貌和截面轮廓为评价指标,通过工艺实验研究加工参数对微结构质量的影响规律,并确定最佳的微结构加工方案。通过元素分析、粗糙度、硬度和润湿性能表征研究微结构尺寸对试样表面理化性能的影响规律,并以设计锥形结构的面积和不对称度作为两个关键影响因素来考量极化程度对微结构试样理化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微结构极化程度决定了液滴在试样表面的扩散方式,进而影响了试样在不同方向上的润湿性能。而对激光加工微结构试样的生物活性来说,激光加工区域面积更大程度地影响了表面细胞增殖性能。
(4)细胞在锥形图案试样表面的增殖和迁移性能
在确定微结构加工工艺的基础上,保持微结构尺寸和激光加工参数不变,完成钛合金表面具有不同微结构排布方式的表面图案的加工,并探究不同排布方式对试样表面细胞迁移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细胞增殖和划痕愈合实验,分析了细胞在不同排列图案化的试样上的粘附、扩展、增殖和迁移行为,并通过测量细胞迁移率来量化微图案对试样表面细胞迁移能力的增强效果。研究表明,细胞在图案化试样表面的迁移率明显高于细胞在未图案化试样表面的迁移率,极性表面图案有效促进了细胞迁移。其中,在首尾相接排列、高度为200μm、锥角为60°的参数下,试样表面的细胞迁移率最高,为13.85%。
综上所述,本文受自然界中蛛丝集水现象的启发,设计和加工了具有促细胞迁移功能的表面微图案。通过对加工前后钛合金表面理化性能、生物活性及细胞迁移性能方面的研究,分析了具有不同形状参数的极性图案对细胞增殖和迁移等行为的影响。上述研究为激光可控制备骨植入物表面功能性图案的研究提供了实验和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