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多元热流体
N80钢
温度
CO2腐蚀
O2腐蚀
腐蚀产物膜特征
摘要:
目前,我国已探明海洋稠油地质储量占海洋原油总储量的70.2%,由于稠油具有粘度高,渗流阻力大等特点,常规注水、注CO等采油手段难以有效运行。近几年国家大力推广的注多元热流体吞吐技术有望成为稠油油藏开采的主要手段,注入的多元热流体主要由高温高压水蒸气、CO、N及少量O等构成。这种高温高压CO与O共存的环境比传统的CO环境腐蚀更为苛刻,极易导致油管发生腐蚀失效,限制了注多元热流体吞吐技术的发展。本文以常用油井管管材N80钢为实验材料,在高温高压釜中进行了多元热流体环境中的腐蚀模拟实验。利用SEM,XRD和EDS等现代表面分析技术,系统研究了CO-HO(l))环境中氧气和组织、CO-O-HO(g))环境和CO-O-HO(l))环境中温度对N80钢腐蚀行为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N80-1钢(铁素体-珠光体)和N80-Q钢(回火索氏体)在CO-O-HO(l))环境中的平均腐蚀速率均远远高于CO-HO(l))环境中的平均腐蚀速率,可见CO和O共存环境对N80钢腐蚀性更强。在CO-HO(l))环境中,两种钢的腐蚀产物均呈单层膜结构,其主要成分为(Fe Ca Mg)CO和FeO。在CO-O-HO(l))环境中,两种钢的腐蚀产物均呈三层膜结构,外层膜为FeO,中间腐蚀膜为FeO和Fe CO的混合物,内层膜为FeO。在CO-HO(l))和CO-O-HO(l))两种环境中,N80-Q钢的平均腐蚀速率均低于N80-1钢的平均腐蚀速率,说明回火索氏体组织具有更好的耐蚀性。(2)在150℃~240℃的CO-O-HO(g))环境中,N80-Q钢的腐蚀产物均呈双层膜结构,内外两层腐蚀产物均为FeO,外层腐蚀产物膜疏松多孔,内层腐蚀产物致密完整,可见保护作用主要取决于内层膜。随温度升高,内层膜厚度逐渐增大,腐蚀速率逐渐降低。另外,温度对外层腐蚀膜影响较为明显:150℃时,外层腐蚀产物是一层疏松多孔的FeO;180℃时,外层腐蚀产物由疏松多孔的FeO和鳞片状FeO构成;当温度高于180℃时,外层腐蚀产物仅由鳞片状FeO构成。在180℃~240℃温度范围内,鳞片状FeO致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3)在CO-O-HO(l))环境中,N80-Q钢的腐蚀速率随温度变化规律较为复杂:60℃~150℃时,腐蚀速率逐渐降低;150℃~180℃时,腐蚀速率小幅升高;180℃~240℃时,腐蚀速率又降低。在90℃和120℃条件下,N80-Q钢发生局部腐蚀,其他温度条件下均表现为典型的全面腐蚀形态。腐蚀产物结构特征及成分组成随温度变化规律为:60~120℃时,腐蚀产物均为双层膜结构,其中,60℃时的外层腐蚀产物为疏松易脱落的铁的氧化物,内层腐蚀膜为致密性较差的(Fe Ca)CO,90℃和120℃时的外层腐蚀产物由(Fe Ca)CO和铁的氧化物组成,该腐蚀产物致密性较差,且有大量球形凸起附着在试样表面,内层腐蚀产物为铁的氧化物,其底部有明显的Cl离子富集现象;150℃~210℃时,腐蚀产物均呈三层膜结构,内层膜均为FeO,外层膜与中间腐蚀膜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略有不同,其中,150℃时的外层膜为FeO和Fe CO的混合物,中间腐蚀膜为致密的Fe CO,180℃和210℃时的外层膜均为FeO,中间腐蚀膜为疏松的FeO和Fe CO的混合物;240℃时,腐蚀产物为单层膜结构,由致密性较好的FeO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