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城市游憩
空间形态
POI数据
桂林市
摘要:
以城市游憩理论为依据,基于桂林市兴趣点数据,利用最邻近指数、平均城市中心距离与空间离散度、回转半径以及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桂林市域游憩空间形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桂林市游憩空间呈自然旅游资源主导型空间分布模式,游憩点集中分布于市中心、阳朔、兴安和临桂。县区间游憩点数量差异显著,其中公共与文化类游憩点更为突出,游憩点在城市中心和阳朔县城形成两个大规模的极核,与其他中小极核之间存在轴带状的分布形态,以桂林市中心、阳朔县城为发展极,在集聚效应影响下扩散至周边县区,并在两极之间形成发展轴,形成“一轴双核”型空间分布格局。2)作为自然资源型旅游城市,桂林市丰富的本地旅游资源奠定了桂林市旅游业基础,依靠自然资源带来的旅游价值进行经济发展,并在自然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和本地居民游憩需求的共同驱动下,最终以象鼻山、两江四湖等自然资源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城市中心。同时,自然旅游资源相对集中的阳朔、兴安、龙胜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旅游资源开发后,逐渐成为桂林市的多个经济、旅游增长极,与桂林中心城区形成了“11235”全域旅游空间新格局。3)桂林市城市游憩空间形态以旅游业中心,通过旅游城市化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如今城市中心区的游憩空间结构。通过POI数据对桂林市这一典型的自然旅游城市游憩空间形态进行分析,对该模式城市游憩空间的形成进行了解读,并为目前国内对该类城市发展模式研究的缺口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