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重载列车
曲线通过
轮轨力分布特性
轮轨接触
运行安全性
摘要:
随着列车轴重与编组长度的增加,重载列车纵向冲动和轮轨动力作用剧烈,且不同部位车辆运行性能差异化特征较为明显,对列车和货物的运行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建立考虑列车不同部位车辆三维运动特征的列车动力学模型,并开展理论仿真研究以揭示上述差异化特征已十分亟需,这对于保障重载列车运行安全、提高长期服役性能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和应用参考价值。
本文基于列车纵向动力学理论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了一/三维混合编组的长大重载列车动力学模型,即一维模型仅考虑车辆纵向自由度,三维模型考虑车辆全自由度,同时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利用建立的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前、中、后三个部位车辆通过相同曲线的轮轨相互作用差异,以及不同制动初速、曲线半径及曲线超高对不同部位车辆的轮轨相互作用的影响规律;针对不同的制动操纵,统计了最大车钩力部位处车辆的轮轨力及轮轨接触应力的分布规律和轮轨接触斑的分布差异;研究了最大车钩力部位处车辆曲线通过性能,统计分析了制动初速、曲线半径和超高三种因素对列车脱轨安全的影响敏感性。
研究结果显示:列车在制动条件下通过曲线时,前、中、后三个部位货车在相同线路位置处的轮轨动力学参数有明显差异,多体现为前部轮轨相互作用大于中、后部车辆,在轮轨横向力、轮轨切向接触应力等指标中最大差异可达40%;曲线半径、曲线超高、制动初速度的变化在常用和紧急制动条件下对不同位置货车间,上述指标变化差异分别最大可达12%、23%。列车在不同制动状态下通过缓和曲线时,不同位置货车轮轨力分布规律一致,但在紧急制动条件下的轮轨力最大,相较于常规制动与惰行条件下的轮轨力差异可达50%。当列车以同样的制动操纵通过圆曲线段时,对于不同位置货车,其轮轨横向力靠近列车后部车辆时呈现出减小的趋势,降幅不足9%,外侧轮轨垂向力在靠近后部车辆时有增加趋势,内侧垂向力与之趋势相反,变化幅度在3%以内。从不同制动操纵模式而言,紧急制动操纵时,外轮轮轨横向力普遍高于常用制动和惰行工况30%左右。轮轨切向接触应力与轮轨横向力的分布规律类似,在紧急制动操纵时最大,在惰行工况下最小,惰行、常规制动、紧急制动时最大差异在20%以内。在列车制动条件下通过在圆曲线段时,粘着区面积在靠近后部车辆时呈现增大趋势。根据EFAST全局敏感性分析最大车钩力部位处货车的运行安全性,以脱轨系数和轮重减载率为考察指标,发现制动初速对重载列车安全性影响最大,其次是曲线半径与曲线超高。
综合分析表明,列车在通过曲线区段时,不同部位车辆的轮对承受的轮轨作用力差异显著,且这种差异会随着列车运行状态和曲线线路曲率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车辆在曲线通过过程中,特别是在紧急制动情况下,需要注意各部位车辆受到的轮轨作用力及其变化趋势。面向列车长期服役性能保障,为获得前、中、后部货车具有较为一致的车轮磨耗演化状态及轮轨接触特性等,固定编组列车中,货车位置每隔一定时间采取适当的位置调整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