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U75V钢轨
热处理工艺
珠光体片层间距
磨损
滚动接触疲劳
摘要:
目前我国铁路正向着“客运高速化、货运重载化”方向快速发展,行车速度、轴重和运输密度不断增加,钢轨伤损现象愈发严重,磨损和滚动接触疲劳是钢轨最主要的两种失效形式,两者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的耦合关系。铁路的发展进步推动了钢轨的高强化发展,目前铁路以珠光体型钢轨为主,在线热处理是钢轨高强化最有效最经济的生产工艺,即采用轧后加速冷却方式细化珠光体片层间距,提高钢轨力学性能。因此,开展钢轨在线热处理工艺研究和组织调控,实现磨损和滚动接触疲劳的耦合平衡发展,对提高钢轨使用性能和保障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开展了珠光体片层间距对钢轨磨损和滚动接触疲劳的影响规律研究,建立钢轨磨损和滚动接触疲劳的耦合模型,开发出钢轨珠光体片层间距和力学性能稳定控制的在线热处理工艺,实现了钢轨磨损和滚动接触疲劳的耦合平衡发展,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随着珠光体片层间距减小,钢轨试样磨损表面形貌由沟槽痕迹向着层片状起皮再向疲劳裂纹发展,试样磨损失重降低,表面塑性变形层深度变浅,塑性变形导致的加工硬化更加严重。钢轨试样的疲劳裂纹从表面塑性变形层萌生并沿着塑性变形线向材料内部扩展,随着珠光体片层间距减小,疲劳裂纹长度从21.3μm增加至60.2μm,裂纹与表面的夹角由10.6°增加至30.7°。通过建立U75V钢轨磨损和滚动接触疲劳耦合模型,得到了实现U75V钢轨磨损和接触疲劳耦合匹配的珠光体片层间距范围为165.0-180.0 nm。(2)开展了U75V钢轨连续冷却转变热模拟和高温共聚焦试验,热模拟试验在1.5-2.0℃/s冷速下得到的珠光体片层间距为166.4-183.6 nm,高温共聚焦试验在1.5-2.0℃/s冷速下得到的珠光体片层间距为168.8-179.0 nm。随着冷却速度增大,钢轨珠光体片层间距减小,结合钢轨磨损和滚动接触疲劳耦合匹配的珠光体片层间距范围,得到了U75V钢轨1.5-2.0℃/s的冷却速度控制范围。(3)确定了U75V钢轨采用喷风热处理工艺路线,设计开发了钢轨喷风热处理试验平台,确定了喷嘴布置形式,根据冷却速度控制范围,通过传热计算,得到了关键设计参数为喷嘴直径8 mm,喷嘴距表面距离48 mm,喷嘴纵向间距32mm,喷风压力5.4-8.1 k Pa,最终完成了试验平台的建设。(4)利用试验平台开展U75V钢轨热处理工艺试验,得到主要规律:随着开始冷却温度升高,轨头组织和性能稳定性保证能力增强;随着喷风压力增大,轨头力学性能增加,珠光体片层间距减小;随着喷风时间增加,轨头硬化层深度增加,横断面硬度梯度波动减小。喷风热处理过程中,轨头外层点冷却速度为2.19℃/s,内层点冷却速度为1.92℃/s。最终确定U75V钢轨的最优热处理工艺为:开始冷却温度850℃,喷风压力8 k Pa,喷风时间160 s。(5)工业化生产的U75V热处理钢轨的抗拉强度为1261.1 MPa,断后伸长率为12.7%,踏面硬度为370.2 HB,性能指标均满足我国铁路行业标准TB/T2344.1-2020的要求,轨头表面至10 mm深度的珠光体片层间距为165.4-170.6 nm,满足钢轨磨损和滚动接触疲劳耦合的珠光体片层间距控制范围。(6)选取典型铁路线路运行6个月后,开展磨损和滚动接触疲劳性能的综合评价,建立了钢轨磨损和滚动接触疲劳耦合程度的量化评价方法,本文工业化生产的U75V热处理钢轨磨损和滚动接触疲劳耦合量化评价指数为0.12,远低于常规工艺批量生产的U75V热轧钢轨和U75V热处理钢轨,充分验证了本文钢轨在实际线路中磨损和滚动接触疲劳能够实现有效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