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贝氏体钢
轮轨接触
摩擦热
数值模拟
热损伤
摘要:
在重载铁路中,轮轨服役环境日趋恶劣,极大影响了传统珠光体轮轨的服役寿命,而新型的贝氏体钢由于其组织特性,在塑韧性方面表现良好,有极大的潜力成为轨道交通领域的下一代新材料。轮轨接触界面的温度、接触力、组织转变都对其服役表现有重大影响,但是由于搭建实验台架十分困难,且耗资巨大,导致轮轨接触的相关实验研究进展相对缓慢。本论文利用有限元模拟方法建立了轮轨接触模型,分析了接触界面的温度、应力、微观组织、硬度的变化情况,结合实物实验,验证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并通过模拟计算方法对比了新型贝氏体钢与珠光体钢在不同工况下的表现差异。根据计算结果,通过冷热循环实验研究了不同循环上限温度对贝氏体钢热损伤程度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模拟结果表明,车轮空转时钢轨表面的瞬时温度可达1000℃以上,热影响区集中在深度1.5 mm以内的表层。在升温初期两种材料的温度基本一致,但当温度达到700℃左右时,贝氏体钢轨钢的温度增速开始放缓,U75V钢轨钢的峰值温度会逐渐超过贝氏体钢轨钢。在空转结束后,贝氏体钢轨与U75V钢轨在表层附近的应力分布上存在一定区别,但两者都存在一个较明显的应力过渡区。空转过程中贝氏体钢轨表层会较早发生奥氏体转变、硬度下降,但当硬度下降到一定程度会停止,直到温度超过贝氏体的相变点。而U75V钢轨内主要为珠光体组织,当温度达到相变点才会发生转变,但在条件合适时,其硬度下降速率与程度远大于贝氏体钢轨。在冷却后,贝氏体钢轨的硬度变化不大,U75V钢轨的硬度增大近一倍。通过热膨胀仪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发现计算中的组织转变与硬度变化均与实测值近似,可见本模型能够为轮轨接触研究提供有效参考。在对踏面制动与车轮滑移两种工况的模拟中,综合所有结果发现车轮踏面的热影响区深度在1 mm左右,并且不同工况下,踏面温度基本处于200℃至500℃之间,贝氏体钢车轮踏面温度平均比CL60钢车轮高4.6%,应力值则平均高出约20%。对踏面制动与车轮滑移温度场分布影响最大的因素分别为制动压力与滑移率。根据模拟结果,对贝氏体车轮钢试样进行了四种上限温度的冷热循环实验,发现随循环上限温度的上升,热损伤程度会先缓慢增加再趋于稳定,最后迅速增大。并且在循环温度升高后,在晶界附近开始析出碳化物,且残余奥氏体含量逐渐下降,在温度达到400℃时,几乎减少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