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轮对柔性
轴箱内、外置
轮轨静态接触
车辆动力学
轮轨磨耗
摘要:
在对铁路车辆动力学性能进行仿真计算时,通常将车辆部件考虑成刚体,不考虑车辆在实际线路上运行时轮对等部件产生的弹性变形,然而这只适用于低频的情况。车辆在运行过程中,轮对的弹性变形会导致车轮踏面和钢轨踏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对轮轨接触点位置、车辆动力学性能和轮轨磨耗产生一定的影响。国内某条地铁线路上运行两种轴箱布置形式的直线电机车辆,分别为轴箱位于车轮外侧的轴箱外置车辆和轴箱位于车轮内侧的轴箱内置车辆。由于这两种直线电机车辆具有不同的轴箱位置,因此在运行过程中,簧上载荷和轮轨载荷将导致轮轴产生不同的弯曲变形形式。为了更精确地研究轴箱内、外置车辆动力学性能及轮轨磨耗的变化规律,本文将轮对考虑成柔性体,并与多刚体动力学模型进行对比,为深化轴箱内、外置车辆的动力学研究奠定基础。目前,轴箱内置式转向架已经列入了未来高速列车新型转向架的研究计划,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同样具有参考价值。本文使用有限元软件ANSYS和动力学软件SIMPACK分别建立了轮轨空间接触模型、考虑轮轴弯曲变形的轴箱内、外置车辆动力学模型和轮轨磨耗模型,用于对比分析轴箱内、外置车辆在运行过程中车轴弯曲变形对轮轨接触、动力学性能和轮轨磨耗的影响。主要工作与结论如下:首先,根据所建立的轮轨空间接触模型,分析了轴箱内、外置车辆因轮轴弯曲变形引起的轮轨接触参数变化规律,重点研究两种轮轴弯曲变形对轮轨静态接触点位置及接触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轴箱内、外置车辆在运行时,轴箱内置车辆的车轴会发生“下凹”弯曲变形,轴箱外置车辆的车轴会发生“上凸”弯曲变形。随着轴重的增加,轮对柔性引起车轮偏角增大;(2)轮对横移量在0~6 mm和9~12 mm时,两种车型的轮轨接触点位置基本一致;在6~9 mm时,两种车型的轮轨接触点位置变化相对明显,轴箱内置车辆的接触点更偏向于轨距角侧;(3)从轮轨静态匹配看出,横移量在0~3 mm时,轴箱内、外置车辆轮轨等效锥度基本相等;横移量在4~12 mm时,轴箱内置车辆轮轨等效锥度大于轴箱外置车辆。因此,轴箱内置车辆也体现了更好的曲线通过性能;(4)采用有限元方法对轮轨接触应力的计算表明,轮对横移量在0~6 mm范围内,轴箱内、外置车辆轮轨接触斑基本呈现椭圆形状;两种车型的轮轨接触应力最大值和轮轨von Mises等效应力基本保持一致。其次,分析了轮轴弯曲变形对轴箱内、外置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直线段上,考虑轮轴弯曲变形后,轴箱内置车辆临界速度下降,轴箱外置车辆临界速度增加。当轮对横移量位于6~9 mm时,考虑轮轴弯曲变形后,轴箱内置车辆轮轨垂向力、轮轴横向力、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均略微增加,其中脱轨系数增幅最大,达5.1%;轴箱外置车辆除了轮重减载率略微增加以外,其余指标均略微减少,其中轮轴横向力降幅最大,为6.2%。最后,根据轮轨磨耗模型和Elkins磨耗指数,研究了轮对柔性对轴箱内、外置车辆轮轨磨耗的影响,结果表明:(1)考虑轮轴弯曲变形后,轴箱外置车辆曲线通过,且轮对横移量位于6~9 mm时,高轨垂向磨耗和侧面磨耗量均减小,且磨耗位置轻微远离轨距角侧;轴箱内置车辆对应的钢轨磨耗量同样减小,磨耗位置偏向轨距角侧;(2)考虑轮轴弯曲变形后,不论是在曲线段还是在直线段上,车轮的磨耗指数均下降。轴箱外置车辆最大下降8%,轴箱内置车辆最大下降12%。同时,通过轮轨磨耗模型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不论是在曲线段还是在直线段上,考虑车轴弯曲变形后,轴箱内置车辆的车轮磨耗位置向轮缘侧移动,轴箱外置车辆的车轮磨耗位置向踏面侧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