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高速
重载
轮轨材料
硌伤
局部滚动接触疲劳
形状几何
接触条件
临界深度
摘要:
高速与重载铁路的发展过程中,轮轨局部滚动接触疲劳(LRCF)频发,严重威胁了铁路运营安全,已然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已有研究表明,硌伤是诱发轮轨LRCF的主要根源之一,硌伤周围几何变化造成的应力集中是引发裂纹萌生的基础条件,因脱离接触而可长期发展的硌伤坑底部裂纹扩展是最终导致局部滚动接触疲劳的必要条件。需指出,现有研究仅初步揭示了硌伤引发局部滚动接触疲劳的机理,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考虑不同轮轨材料和现场发现的典型硌伤几何,深入开展硌伤条件下轮轨LRCF的萌生机理试验研究,得出引发LRCF萌生的硌伤伤损容限,为高速和重载轮轨表面硌伤的维修标准制定提供借鉴。利用GPM-30双盘对滚试验机,通过预制小比例轮轨材料试样,并在其接触表面施加初始硌伤,开展了硌伤条件下的LRCF试验。试验过程中,保持试样轮轨间接触应力水平与现场轮轨相同。试验前后,利用维氏硬度计、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金相显微镜等手段,分析了不同试验条件下初始硌伤的表面形貌演化过程、硌伤剖面裂纹扩展以及微观组织变化规律,揭示了硌伤条件下轮轨LRCF的一般萌生机理。首先,针对U71Mn G高速钢轨材料,分别开展了典型硌伤条件下的危险硌伤形状筛选试验、不同接触条件和循环次数下的原位观察试验、以及诱发LRCF萌生的危险硌伤临界深度定值试验。(1)筛选试验:对现场硌伤进行统计分析,抽象出了球形、方锥形、长条形和圆锥形等4种典型硌伤几何形状,试验研究了不同形状初始硌伤引发LRCF的可能性,得到了诱发LRCF的危险类硌伤几何形状。结果表明:长条形和圆锥形硌伤引发LRCF的可能性更大,长条形硌伤最危险;方锥形和球形硌伤都不足以引发严重的局部滚动接触疲劳;疲劳剥离多发生在硌伤后沿或后沿附近;对于长条形硌伤,疲劳萌生起始位置多位于长条形硌伤两端位置,导致剥离的边缘呈典型V型形状,与现场一致。(2)原位试验:针对更危险的长条形和圆锥形硌伤,研究了硌伤在油润滑和干态接触试验条件下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油态下,长条形硌伤极易引发滚动接触疲劳,其比圆锥形硌伤更危险;相比油态,干态下试样接触表面会发生严重氧化和明显硬化,磨耗也更大,但均不会引发局部滚动接触疲劳,这与学术界普遍的认知一致。(3)定值试验:针对最危险的长条形硌伤,设计合理的硌伤深度分布范围,确定了诱发LRCF的危险硌伤临界尺寸。结果表明:油态下,试验的48个长条形硌伤中,共发现14例LRCF,发生率约29%;导致LRCF的长条形硌伤深度下限约为0.15 mm,硌伤深度为0.20–0.25 mm时引发LRCF的概率大大增加。在上述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ER8车轮钢,1280 MPa、1380 MPa级贝马复相贝氏体重载钢轨钢,以及PG4珠光体(U78Cr V)和PG5过共析(U75Cr)重载钢轨钢,开展了材质影响研究。为保证试验结果的工程应用性,试验中高速轮轨试样使用高铁接触载荷条件,重载轮轨材料采用重载接触载荷条件。结果表明:硬度低于300 HV的高速轮轨材料上硌伤会引发LRCF,疲劳裂纹在硌伤内部和前、后沿均可萌生,且后沿比前沿更容易萌生;同等条件下,裂纹在U71Mn G材料中比在ER8中扩展得更深和更宽,会导致更严重的剥离掉块;硬度高于400 HV的重载钢轨材料上表面硌伤不太可能诱发LRCF。随后初步总结了各类典型硌伤的演化过程,提出了硌伤条件下轮轨局部滚动接触疲劳的萌生机理。最后,对论文主要工作进行总结,并对进一步的研究内容作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