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轮轨滚动接触行为
弹塑性模型
蠕滑力/率
动态响应
有限元模拟
摘要:
轮轨系统是高速铁路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严重的轮轨失效将会造成灾难性后果以及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轮轨关系一直是高速铁路领域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随着列车高速化、重载化发展,轮轨间动态相互作用越显突出,直接影响高速列车服役过程中的运行安全性、平稳性和舒适性,导致轮轨滚动接触行为十分复杂而又亟待解决。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了轮轨接触静、动力学行为的弹塑性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Hertz接触理论和双线性强化模型,开展了轮轨接触弹塑性静力学分析,得到了轮轨接触斑特性、接触压力分布和接触变形等典型力学响应特征,讨论了轴重对接触压力和接触变形的影响规律,并引入理论误差系数分析了弹性和双线性强化模型对轮轨接触力学响应预测结果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轮轨接触压力和接触变形均随轴重的增加而增大;Hertz接触理论会过高地估计轮轨接触刚度,而弹塑性接触理论过低地估计轮轨接触刚度;双线性强化模型的理论误差系数较小,采用双线性强化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轮轨接触弹塑性力学行为。(2)基于Carter和Vermeulen-Johnson(V-J)经典滚动接触理论及双线性强化模型,开展了二维和三维轮轨滚动接触行为弹塑性分析,阐明了轮轨弹塑性接触区黏/滑分布规律,给出了弹塑性蠕滑力/率数值表达式,构建了轮轨滚动接触弹塑性蠕滑力/率映射关系,分析了弹性与弹塑性蠕滑力/率曲线的差异性,讨论了轮轨材料应变率效应对轮轨接触弹塑性蠕滑力/率曲线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弹塑性蠕滑力/率曲线初始斜率小于弹性蠕滑力/率曲线,且弹塑性饱和蠕滑率大于弹性饱和蠕滑率;随着应变率的增加(轮轨接触载荷保持不变),弹塑性蠕滑力/率曲线初始斜率逐渐增大,并向弹性蠕滑力/率曲线靠近。(3)基于考虑轨下基础结构和一系悬挂系统的三维轮轨滚动接触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LS-DYNA软件模拟了轮轨瞬态滚动接触行为,讨论了不同牵引系数及轮轨材料应变率效应对接触斑黏/滑特性、接触压力、切向应力、von-Mises应力和等效塑性应变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牵引系数的增大,轮轨接触蠕滑率增大,接触斑内黏着区显著减小,滑动区增大,直至变为全滑动状态,且最大von-Mises应力位置从轮轨接触次表面位置向轮轨接触表面位置移动,这表明高蠕滑轮轨接触状态更容易造成轮轨接触表面损伤;轮轨材料应变率效应使轮轨接触区域von-Mises应力增大,塑性应变减小,但对轮轨接触黏滑状态影响不大。本文系统地开展了弹塑性轮轨接触响应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构建了弹塑性蠕滑力/率映射关系,揭示了轮轨滚动接触弹塑性黏/滑机理,可为高速轮轨系统安全服役和损伤评估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