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复合材料力学
能量耗散
混杂结构
增强增韧
超薄铺层
摘要:
轻质、高强、高韧复合材料在国防和经济建设的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需求,“更轻、更强、更韧”是复合材料领域永恒的研究主题。贝壳等甲壳类天然生物材料经过长期的自然进化形成了巧妙的微结构,表现出非常优异的力学性能,为高性能人工复合材料的开发设计提供了参考和灵感。受贝壳、螳螂虾鳌等天然生物材料微结构的启发,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复合材料仿生微结构设计,开展了相应的理论建模、计算仿真模拟、实验制备和表征,展示了仿生微结构设计提升复合材料强度、韧性、抗冲击性能的效果,并揭示了相关工作机理。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受贝壳珍珠层“砖墙”结构中不同“砖块”形状的启发,提出了复合材料的“雉尾”和“反雉尾”两种新型仿生微结构设计。通过有限元仿真,对比研究了它们及常规“平板”微结构设计复合材料板在低速冲击和高速冲击下的抗冲击力学行为。通过引入等效冲击刚度和冲击吸能指标,定量分析了在弹丸反弹和侵彻两种情况下“雉尾”和“反雉尾”微结构各自的对比优势:在弹丸反弹的低速冲击情况下,“反雉尾”微结构设计具有较好的冲击刚度;在弹丸侵彻的高速冲击情况下,“雉尾”微结构设计表现出较好的冲击吸能能力。机理分析发现,前者主要归功于“反雉尾”设计降低了复合材料中的应力集中水平,减小了变形的局部化水平;后者主要归功于“雉尾”设计的机械自锁效应,增强了“砖块”间的相对挤压和滑动摩擦耗能。进一步研究了贝壳棱柱层和珍珠层结构相结合的仿生复合材料板的抗冲击能力,发现:复合材料板上下层的长细比差别越大,其能量吸收效率越高,同时损伤面积也越小。2)受贝壳由表及里微结构分层设计(外表“棱柱”层,内里“砖墙”层)的启发,提出了复合材料的长短“砖”分层混杂“砖墙”微结构设计和制备方案,对比研究了均匀长细比、双长细比混杂和三长细比混杂微结构复合材料梁的抗弯曲力学性能。通过三点弯曲实验表征和有限元仿真模拟,得出了不同长细比混杂微结构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韧性和破坏模式:对于均匀长细比设计,长细比较小时,复合材料梁极限承载力较小,以分层破坏为主,表现出延性破坏的特征;长细比较大时,复合材料梁极限承载力较大,破坏模式以纤维脆断为主,呈现出脆性破坏的特征。对于长细比混杂设计,“受拉伸区长细比大,受压区长细比小”的正向混杂设计,使得材料物性和受力环境正匹配,实现了结构承载力和延性的同步提升,明显优于“受拉伸区长细比小,受压区长细比大”的反向混杂设计;在梁跨厚比较大时,混杂设计方案对结构综合性能的提升效果尤为突出。3)鉴于超薄预浸料可设计空间大和原位力学性能突出的优势,利用超薄预浸料设计和制备了仿贝壳超薄“砖墙”微结构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砖”长细比混杂设计复合材料梁的力学性能以及破坏形式,并结合微观“拉剪链模型”和宏观梁理论建立了弯曲荷载作用下该微结构复合材料梁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短梁剪切时,对于均匀长细比结构,“砖”长细比越大,承载性能越好,但其脆坏特征对损伤耗能有一定的限制,表现出“强度和韧性互斥”行为;对于长细比混杂结构,“受拉伸区长细比大,受压区长细比小”的正向混杂设计抗剪性能优异,实现了强度和韧性间的平衡。而三点弯实验中,对于均匀长细比结构,大长细比结构的破坏形式以纤维脆性断裂为主,小长细比结构的破坏形式以分层为主;正向混杂结构设计能有效避免上述结构的纤维脆断或过早分层,达到增强增韧的效果,综合力学性能突出。“砖墙”微结构梁在弯曲变形下的理论模型表明:当结构长细比小于临界长细比ρc'=(σpc)/(τmc)时,结构破坏形式以分层为主,当长细比大于临界长细比ρc'时,结构破坏形式则以纤维的断裂为主;同时,该模型可准确预测出不同微结构试样在三点弯加载下的极限承载力以及具体的破坏模式。4)受螳螂虾和鲍鱼壳之间“矛与盾”式生存竞争的启发,综合珍珠母“砖墙”和螳螂虾鳌“螺旋”的微结构特征,提出了基于超薄铺层的非连续纤维螺旋结构及其混杂形式复合材料梁的设计和制备方案,采用三点弯和短梁剪切实验研究了该微结构复合材料梁的抗弯抗剪性能和破坏形式,并通过伪塑性应变的指标定量地评估了其渐进破坏的特征。研究表明,非连续纤维的引入可有效调控复合材料梁的破坏模式。在短梁剪切实验时,非连续纤维螺旋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复合材料梁的损伤耗能能力,增加了复合材料结构的断裂韧性;在混杂结构中,非连续纤维和连续纤维的混杂结构设计能明显抑制均匀结构的分层破坏或纤维脆断现象,诱发分布式损伤扩展,承载能力和断裂韧性均比较好。在三点弯实验中,连续纤维螺旋结构在承载和耗能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呈现脆性破坏的特征,伪塑性应变较小,延性差;非连续纤维螺旋结构表现出较好的渐进破坏特征,伪塑性应变较大,有效提高了结构的延性。综上所述,本文受自然界中典型微结构(贝壳的“砖墙”和螳螂虾鳌的“螺旋”微结构)的启发,提出了多种仿生微结构的设计方案,并利用超薄碳纤维预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