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石墨烯复合纤维
微结构设计
糖碳转化
湿法纺丝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碳基纤维以轻质高强和优异的导电导热性能,成为许多领域的研究热点。石墨烯纤维作为过去十年新兴材料中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材料之一,相比于传统的纤维材料,它具有更高的强度、导电性、导热性和柔韧性,这些特性使它在电子、能源和机械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通过对材料微结构的跨尺度设计,揭示石墨烯复合纤维微观结构与宏观力电性能的关联机制。
本文采用湿法纺丝工艺,基于糖碳转化机制,采用葡萄糖(GLC)作为小分子碳源对复合纤维进行微结构设计,使一部分小分子碳插入石墨烯片层中起到阻隔作用,同时减少石墨烯的自组装行为,增加电子在纤维内部的传输提升电导率;另一部分小分子碳与石墨烯片层形成化学键相互连接,阻碍片层之间的剪切滑移起到桥联作用,增加其强度。将氧化石墨烯(GO)溶液作为前驱体,通过引入海藻酸钙凝胶体系,保证湿纺纤维较高的连续可纺性。通过引入聚丙烯酰胺凝胶体系对纤维内部葡萄糖进行固定和抑制,并对石墨烯片层进行阻碍和固定,使纤维强度提升。
通过氢碘酸对湿纺得到的氧化石墨烯复合纤维进行化学还原,发现还原后的纤维收缩明显,截面出现片层堆叠,表面褶皱增加,直径明显减小,大量的C-O、O-C=O等含氧官能团被还原,C/O含量比明显增加,还原效果明显。针对化学还原后纤维中仍有少量含氧基团的存在,继续进行高温再还原处理,发现纤维收缩进一步增加,红外谱图中无明显官能团吸收峰,说明高温再还原效果较为彻底。从TEM结果可知,经过热处理后,部分未聚集的小分子碳分布在石墨烯片层之间,使片层间距增大,在片层之间起到了阻隔和桥联作用,同时增加了电子在纤维内部的传输,最终使纤维的强度和导电率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通过对比不同GO浓度、GLC含量下纤维的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变化,发现随着含量的增加纤维组织变得逐渐致密,收缩程度逐渐减小。通过对比化学还原后复合纤维的性能表现,发现当GO浓度为10 mg/g时,GLC含量为10 g时性能最佳,力学性能达396 MPa,电导率达1540 S/m,确定了制备纤维的最佳成分配比。
引入聚丙烯酰胺凝胶体系的石墨烯复合纤维,形成的网络骨架对葡萄糖起到固定和抑制作用,宏观上表现出更加致密均匀的组织结构,在力学性能上表现出更高的拉伸强度,达858 MPa。而网络骨架的存在和致密度的增加,却阻碍了电子在纤维内部的传输,此时结构相对疏松的单凝胶体系电学性能则较好,达53343 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