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光催化技术
单原子催化剂
缺陷工程
Z型异质结
电荷分离
摘要: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两大重要难题,基于半导体光催化反应的催化过程被认为是解决该问题的环境友好型有效途径之一。开发设计具有高催化活性的新型光催化半导体材料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了深入揭示光催化反应机制,人们不断探索具有清晰结构的催化模型,积极探讨材料构效关系,以期为新型高效催化剂的开发提供理论指导。近年来,超薄二维纳米材料因其清晰的原子结构、独特的电子结构以及较大的比表面积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多相催化领域,不仅为催化机理的深入研究和构效关系的揭示提供了理想的反应模型,同时也为能够应用于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绿色催化反应中高效催化剂的设计开发带来了新的契机。本论文旨在以具有清晰原子结构的超薄二维纳米材料建立催化反应模型,针对其在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光促Fenton反应以及光催化活化氧降解有机污染物方面的应用,通过多种表面微结构调控策略提高相关反应催化活性,并借助先进表征技术和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了微观电子结构与宏观光催化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从原子尺度揭示了催化反应中活性位点的作用机制,为新型高性能催化剂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我们通过简单的溶剂热合成法制备了具有丰富铜掺杂剂的超薄Zn InS(Cu-ZIS)纳米片和无Cu掺杂的原始Zn InS(ZIS),随后利用湿法浸渍在两种超薄二维纳米材料表面负载了Pt物种,分别获得了Pt/Cu-ZIS单原子催化剂和Pt/ZIS纳米团簇催化剂。并以原始ZIS和Cu-ZIS以及Pt纳米颗粒负载的Cu-ZIS催化剂作为对照样品,分别考察其光催化制氢活性。结果发现Pt/Cu-ZIS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活性,其光催化析氢速率为5.02 mmol gh,几乎是原始ZIS的49倍。通过HADDF-STEM、CO原位红外吸附等多种表征,证实了Pt物种以单原子的形式高度分散在Cu掺杂的ZIS纳米片表面,而在ZIS上,Pt以尺寸为0.5 nm-1.0 nm的纳米团簇存在于纳米片的边缘位置。同时借助第一性原理计算和EXAFS表征技术揭示了其单原子构型及稳定机制。Cu掺杂剂对ZIS表面单个Pt原子具有独特的稳定效应,通过金属-金属间电子传递形成了Pt-Cu强相互作用,为表面空心位置的Pt提供了除了表面上的三个S原子外的额外配位位点,诱导了更高的扩散势垒,使单原子在表面上更稳定。除了稳定Pt单原子外,Pt-Cu相互作用可作为光生电子从Cu陷阱态转移到Pt活性位点的有效电子传递通道,从而提高电荷分离和转移效率,实现H的高效还原。该研究揭示了金属单原子与金属掺杂剂在原子水平上的相互作用在单原子稳定机制和光催化反应过程中的构效关系。2.随后,我们通过热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种缺陷修饰的Fe单原子催化剂(Fe-N/CN,高度分散的Fe单原子分布在具有丰富氮空位的超薄氮化碳纳米片上),并制备了原始氮化碳、无Fe负载的缺陷氮化碳和相近负载量的Fe单原子催化剂作为对比。HADDF、XAFS等先进表征技术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共同证实了Fe单原子的高度分散状态,并揭示了Fe原子在氮化碳材料中以四配位的形式与N原子形成Fe-N结构,并与邻近的N型的氮空位共存于氮化碳的3-s-三嗪环结构之中。这种具有单原子和氮空位双活性位点的光催化剂在可见光下对HO展现出了高效活化能力,优化后的单原子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环丙沙星降解活性,是原始氮化碳的18倍,并且在多种抗生素类污染物的去除中都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证实了其在水污染控制领域的应用潜力。此外,我们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LUMO、HOMO分子轨道的电子分布以及TAS超快光谱对光催化机制进行深入探究,结果表明修饰的氮空位作为电子捕获位点可定向驱动电子集中到Fe-N单原子中心,在Fe-N单元上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电子密度显著提高了HO的转化效率。该研究提出了一种通过缺陷策略优化活性中心电子密度实现高效光Fenton过程的有效方法,为二维纳米材料表面微结构调控策略的精细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3.最终,我们通过少量α-FeO纳米片的耦合促进g-CN纳米片的剥离,形成了具有紧密接触界面和丰富氮缺陷的α-FeO/g-CN超薄复合材料,考察了其光催化活化氧气的催化性能,并将其应用于抗生素类污染物的光降解过程。结果表明制备的缺陷介导的α-FeO/g-CN异质结催化剂由于两相能带排列的交错结构,产生了丰富的活性氧物种,显示出最为优异的光催化活化氧性能,其中主要的活性氧物种为O、O以及·OH。我们利用O-TPD及XPS测试证实了异质结中g-CN表面丰富的缺陷为氧气的吸附提供了充足的活性位点。同时,原位辐照XPS光谱、EPR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证实了缺陷介导的异质结催化剂中电子以Z型机制传递,两相界面间形成的内建电场为电子的迁移机制提供了关键驱动力。α-FeO中被激发的光生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