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MOFs衍生碳基复合材料
花状结构
分级孔结构
蜂窝结构
电磁屏蔽
电磁吸波
摘要:
随着通信技术、智能产品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电磁波为人们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电磁辐射问题也日益突出。电磁屏蔽和吸波材料主要用于衰减或吸收电磁波,减少电磁波对人体或环境产生的污染或伤害。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因其结构可调、孔隙率分布均匀、比表面积大等特点而被认为是高效电磁波吸收材料和绿色电磁屏蔽材料的理想前驱体之一。此外,MOFs可以在适当的热解温度下转化为用金属物质装饰的多孔碳,而碳基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介电损耗、易与其他材料掺杂复合等优势,通过调控其微结构可将介电损耗材料和磁损耗材料有效的结合起来,实现对电磁参数,材料密度和屏蔽吸波性能的优化,以满足新一代屏蔽吸波材料质轻、宽频和高吸收的要求。因此,本文从MOFs衍生碳基复合材料的微结构设计与调控为研究点,采用溶剂自组装、原位生长、水热合成、蚀刻/离子交换反应以及低温磷化等方法的有机结合,制备了具有不同微观结构的碳基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微观结构对电磁屏蔽与吸波性能的影响及机理分析。论文主要内容研究如下:
(1)为了解决传统吸波材料吸收带宽窄的问题,本文采用高孔隙率的菱形十二面体MOFs材料与多相的1T-2H-Mo S2复合的思路,制备了具有花状核壳结构的Zn Co@C@1T-2H-Mo S2复合材料。研究了在惰性气氛下不同热处理温度对其微观结构形貌的影响规律。探究了在2-18 GHz频段内,电磁参数和电磁波反射损耗(Reflection Loss,RL)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控制热处理温度可以有效调节电磁参数。700℃热处理得到的Zn Co@C@1T-2H-Mo S2-7样品厚度为5.0 mm时,最低反射损耗(RLmin)值为-35.83 d B,厚度为2.0 mm时,有效吸收带宽(RL<-10 d B)高达4.56 GHz。优异的电磁波吸收性能归功于花状核壳结构对电磁参数的调节作用以及Zn Co@C@1T-2H-Mo S2颗粒的介电/磁性协同损耗机制。进一步分析电磁波损耗机理,发现以材料本征介电极化弛豫损耗机制为主,以自然共振和涡流损耗等磁损耗机制为辅。
(2)为解决MOFs衍生碳基吸波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加工困难和稳定性差的问题,以棉织物(CF)为基材,在CF表面原位生长含钴元素的Co-MOF纳米片,经过蚀刻/离子交换反应形成CoFe-LDHs纳米片。通过在惰性气氛中高温热解后得到具有分级孔结构的CoFe/C/HCF复合材料,并使用中子小角散射分析验证了分级孔隙结构。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平均屏蔽效率(SE)和比屏蔽效率(SSE),在厚度为0.90 mm时分别达到30.7 d B和109.64d Bcm3g-1。由于CoFe金属颗粒的引入,优化了阻抗匹配,增加复合材料的磁损耗机制,使材料表现出杰出的电磁屏蔽性能,而独特的分级孔隙结构、强界面相互作用以及介电/磁性异质成分进一步促进了多种极化损耗机制。
(3)为了降低复合材料厚度、改善MOFs结构单元与柔性基底的结合方式,引入含氧官能团丰富的二维氧化石墨烯为研究重点来制备不同维度碳材料的MOFs衍生碳基复合材料。通过层层自组装将氧化石墨烯(GO)装饰在CF的表面,其中,GO表面的含氧官能团为Co-MOF提供生长位点,Co-MOF在钼酸钠水溶液中与Mo O42-反应,原位形成Co Mo O4纳米片。使用COMSOL Multiphysics进行频域模拟分析,对不同GO含量对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可视化的揭示了Co Mo Px/RGO/C复合材料与电磁波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屏蔽机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在厚度仅为0.27 mm,密度仅为0.19 g/cm3的情况下具有更高的平均屏蔽效率(SE)、比屏蔽效率(SSE)和SSE/t,分别达到31.5 d B、165.79 d Bcm3g-1和6140.35 d Bcm2g-1。轻薄复合材料的卓越屏蔽性能归功于独特的蜂窝结构可以延长入射波的传播路径,促进电磁波多重反射,以及不同维度材料组装体之间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电磁波的耗散能力。
本文以MOFs为功能材料,通过微结构调控逐步优化了碳基复合材料的电磁波屏蔽吸收性能,制备了不同组份、结构和形貌的MOFs衍生碳基复合材料。在介电损耗及磁损耗等多种损耗机制的协同作用下,可有效调控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与吸收性能,以获得新型的电磁屏蔽吸收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