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紫外光辐照
核壳结构
纳米粒子
硒化锌壳层
摘要:
近年来,针对纳米材料的研究日益增多。纳米粒子(NPs)作为零维纳米材料中的一种,因具有独特的电学、光学、热学和催化等性能,从而受到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其中Ⅱ-Ⅵ族半导体纳米粒子被发现在太阳能电池、传感器、激光器、光催化剂和生物医学成像等方面拥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目前,基于镉基化合物的纳米粒子研究较多,制备方法更加成熟,但镉基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毒性。而硒化锌(ZnSe)作为宽带隙半导体材料,与镉基化合物相比毒性小,水溶性高,对环境友好,更适合应用于生物领域。此外,硒化铜(CuSe)作为一种p型半导体,具有广泛的化学计量成分和非化学计量成分,导致其结构具有多样性,其中具有六方相的纯CuSe在室温下是稳定的,可以使用在有机污染物降解等方面。裸露的纳米粒子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在纳米粒子表面生长无机宽带隙壳层,可以改善纳米粒子的表面缺陷,增强纳米粒子的发光性能,以及提高纳米粒子在外界环境中的稳定性。因此,本文选择对ZnSe和CuSe半导体纳米材料进行研究,经检索大量文献与查找相关报道所知,目前还没有关于利用紫外光辐照法,合成具有核壳结构的CuSe/ZnSe纳米粒子的相关研究。本文首先采用回流冷凝法合成了CuSe纳米粒子。然后,用简单、快速的光化学方法,室温下利用紫外光照射,在CuSe纳米粒子表面生长ZnSe壳层,得到了具备清晰核壳结构的CuSe/ZnSe核壳纳米粒子。通过X射线衍射谱(XRD)、能量色散谱(ED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光致发光光谱(PL)等不同表征手段,对合成产物CuSe/ZnSe核壳纳米粒子的晶体结构、形貌特征以及光学性能等进行分析,并探讨了不同制备条件对合成产物的超微结构以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产物CuSe纳米粒子属于六方相结构,粒子呈球形,分散性好,粒径大小在6-16 nm之间。反应温度降低导致CuSe纳米粒子的结晶度降低,其形貌变为不规则的球形,且纳米粒子的尺寸大小分布不均匀。而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合成产物CuSe纳米粒子的尺寸大小随之减小。此外,通过检测结果发现,合成的CuSe/ZnSe核壳纳米粒子的粒径大小约为15-45 nm,其带隙高于纯ZnSe或纯CuSe块体材料的,且通过ZnSe壳层包覆使CuSe纳米粒子的荧光性能得到大大改善。当改变投入反应物中锌源和硒源的摩尔比例时,产物的吸收峰随比例的增加而发生红移,其荧光强度同时得到提高。CuSe/ZnSe核壳纳米粒子的粒径大小随光照时间变化,当光照时间过短,产物的核壳结构不清晰,荧光强度较弱。而光照时间过长,纳米粒子易聚合,粒子尺寸大小增加不均匀,且表面缺陷增加,导致荧光强度再次减弱。综合分析对比得出,产物的最佳生长条件为光照时间30分钟,硒化铜、锌源和硒源三种反应物的摩尔比例约为1:2:2,此时合成的CuSe/ZnSe核壳纳米粒子的形貌结构和荧光性能相对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