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纤维增强
层状复合材料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高温退火
摘要:
金属-金属间化合物层状(Metal-Intermetallic-Laminated,简称MIL)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其中TC4-Al3Ti层状复合材料由于具有低密度、高强度、高模量以及抗高温氧化等优异性能在航空航天、装甲防护、轻量化等领域展现了光明前景。这种脆性层和延性层交替出现的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复合材料在加载过程中的应力集中。更重要的是,这种基于能量损耗原理的仿生学设计可以减弱微裂纹对材料力学性能的负面影响,从而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层状叠加复合的方法是制备金属复合材料的新路径,但利用该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在室温延性和韧性指标上与传统材料仍存在一定差距,是该材料的性能短板,制约了该复合材料的进一步发展,亟需突破这一瓶颈。诸多研究表明,连续纤维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层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这些纤维不仅可以抑制或阻止脆性Al3Ti基体中的应力集中,以提高复合材料的韧性,而且可以通过其自身的优良性能来增强基体,从而改善力学性能。本文采用真空热压烧结技术将具有优秀机械性能的连续Mo纤维引入Ti-Al层状复合材料中,制备出了 TC4-Mof/Al3Ti复合材料,并成功利用界面效应实现了纤维和基体之间的完美结合,从而弥补该材料的性能短板,使该材料整体强韧性指标符合应用的需求。通过优化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结合多种微观表征手段,对这种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此类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和生产应用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撑和可靠的理论指导。通过研究Ti-Al和Mo-Al两种体系的生长动力学曲线,得出Ti-Al和Mo-Al化合物的生长动力学指数n分别接近1和0.5,其反应机制分别为界面反应和晶内扩散,进而结合叠层设计参数,选择680℃作为制备Mo纤维增强Ti-Al基层状复合材料的保温温度。然后,以提高增强纤维体积分数为目的对纤维直径进行选择,并优化其排列方式。此外,还设计了薄层保护法,通过在Al层和Mo纤维之间加入较薄Ti箔,缩短了 Mo纤维与Al液的反应时间,提高了 Mo纤维在复合材料中的体积分数,进一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强度和韧性。利用优化后的工艺参数,成功制备了具有不同Ti层体积分数、纤维直径和排丝方向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以及具有相同结构参数的无纤维增强TC4-Al3Ti层状复合材料作为对比。利用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和相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Mo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进行了重点研究。结果表明Al3Ti是当前工艺下Ti-Al化合反应的唯一产物,而Mo-Al金属间化合物则共有4种,以嵌套的形式分布在纤维外围。通过对Mo-Al固-液的界面反应进行了热力学计算,结合界面微结构,对此条件下Mo-Al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顺序做如下推断:Al12Mo(最外层)→Al8Mo3(最内层)→Al4Mo→Al5Mo。对制备的复合材料进行了多种加载方向下的拉伸、压缩和三点弯曲试验。研究了纤维在不同载荷和不同加载方向下的增强增韧的能力和作用机理。综合各种载荷下增强纤维对复合材料的性能的影响,确定了 Ti层体积分数为33%和原始纤维直径为250μm是TC4-Mof/Al3Ti的最佳结构参数。在载荷平行于纤维的加载方向上,对应试样的抗拉强度和失效应变分别为617MPa和3.8%,分别提升了 29.1%和42.9%。结合复合材料断口形貌,对金属间化合物层断裂过程中单位面积的能量损耗进行了定量计算,根据不同原始纤维的直径(180μm和250μm),其能单位面积的能量消耗分别是未进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4.10和4.42倍,分析了纤维增强对复合材料在断裂过程中能量消耗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对制备的Mo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进行了后续退火处理,通过进一步的界面反应,使复合材料界面中韧性相的比例增高,复合材料的韧性得以改善。退火后Al3Ti/Ti界面形成了梯度分布的Ti-Al金属间化合物新相:Al2Ti、TiAl和Ti3Al。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Mo纤维直径持续缩小,Mo-Al化合物逐渐向富Mo的Al8Mo3化合物转变,Mo元素扩散进入Ti-Al化合物的晶格,生成了 Al3(Ti,Mo)和(Ti,Mo)Al置换固溶体相,当退火温度超过1100℃时,Mo与Al8Mo3界面出现新相AlMo3。对比退火处理后复合材料在不同加载方式下的力学性能,确定900℃×60min为TC4-Mof/Al3Ti复合材料退火处理的最优工艺,在此工艺下33Ti-250FRI样品的纵向抗弯强度达342MPa,比处理前提升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