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铁基非晶涂层
冷喷涂
电化学测试
热处理
生物活性
摘要:
传统生物金属不具备可降解性,因此需通过二次手术移除,这通常会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痛苦和经济压力。镁合金以其卓越的力学性能备受推崇,既能作为骨植入材料提供充分的支撑力,又因其独特的生物可降解特性,免除了二次手术的需求,因此被誉为“革命性的医用金属材料”。然而,镁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容易与体液和电解质反应,在生物体内腐蚀速率过快,无法提供足够长时间的支持,伤口还未恢复镁合金就已完全降解,从而导致植入失效。此外,镁合金在腐蚀过程中,与体液反应会产生氢气,若降解速率过快,产生的氢气会在体内积聚形成气泡,导致局部组织的压力增加,从而引起炎症或其他并发症,这个问题严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Fe基非晶合金因其具有出色的耐蚀性能,常被科研人员用做表面改性材料,其中FeSiB非晶合金不仅具有优异的耐蚀性,而且可被体液降解、具有一定的生物相容性,可考虑用FeSiB当做涂层材料对镁合金表面改性,减缓镁合金的腐蚀速率,同时在伤口愈合后自然溶解。
本文通过应用冷喷涂(CGDS)技术在ZK60A镁合金表面成功沉积了Fe78Si9B13非晶涂层,并对该涂层的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了全面表征。通过进行浸泡腐蚀实验、电化学动电位极化测试和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深入探讨了非晶涂层在模拟体液(SBF)中的腐蚀机制。此外,对浸泡后的腐蚀表面形态及其产物进行了详细分析,以评估涂层的骨诱导性能。本研究还对此铁基非晶涂层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的热处理,进一步探究了热处理对涂层性能的影响。通过比较热处理前后涂层的结构和性能差异,旨在揭示热处理如何影响涂层的结构和功能特性,研究结果如下:
(1)在不同喷枪移动速率下,通过冷喷涂技术在ZK60A镁合金表面制备铁基非晶涂层。结果显示随着喷枪移动速率的增大,虽然涂层的厚度逐渐减薄,但是非晶占比逐渐增加。而涂层的平均硬度随喷枪移动速率的加快先增大后减小,涂层的孔隙率先减小后增大。在速率为200 mm/s时,喷涂得到的铁基非晶涂层的有最高的平均维氏硬度(836.2 HV),孔隙率最小,为2.73%,有较高的非晶相占比(92.6%),且涂层没有明显的孔隙聚集和通裂纹,涂层质量相对较好。对不同喷枪移动速率下喷涂制备的非晶涂层与ZK60A镁合金在SBF中做了电化学腐蚀测试,发现所有非晶涂层的腐蚀速率都要优于镁合金(9.15 mm/a)。其中,在喷枪移动速率为200 mm/s下,有最高的自腐蚀电位(-0.797 V),相对于ZK60A镁合金的自腐蚀电位(-1.491 V)正移了694 mV,此外,该速率下的腐蚀速率(0.55mm/a)也是最小,显示出了最接近医用植入材料要求(0.20-0.50 mm/a)的性能。
(2)在晶化温度(494℃)以下,对喷枪移动速率为200 mm/s制备的铁基非晶涂层在不同温度下进行0.5 h热处理。与原始涂层相比,在350℃下热处理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其非晶相含量(91.7%)与热处理前非常接近,孔隙降低至0.67%,平均硬度为873.4 HV。350℃下热处理后,自腐蚀电位较低,值为-0.684V,非晶涂层电位正移113 mV,在SBF中腐蚀速率(0.26 mm/a)最慢,可用于需要长期支撑的部位。而450℃热处理后腐蚀速率(0.50 mm/a)最快,适用于需要较快生物降解以促进组织生长的区域,这一发现使得根据植入部位的预期使用寿命,选择合适腐蚀速率的材料成为可能。
(3)Fe基非晶涂层显示出一定的生物活性,能够促进骨组织成分在其表面的沉积与聚集,从而为人体骨骼的生长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非晶涂层腐蚀时产生的(Fe,Si)-OH基团,能诱导钙磷盐沉积。浸泡30天后,非晶涂层表面Ca与P元素的比值非常接近羟基磷灰石的比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