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镁合金
导热率
散热性能
辐射
对流
摘要:
电子通讯、LED照明以及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元器件的大功率化和高度集成化,对兼具轻量化和高散热性的结构件提出了更高要求。具有质轻、高比强度和高导热率的镁合金迎来了发展机会。然而,在当前镁合金散热性能的评测标准中,忽视了表面热交换作用,其评定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本文设计了热态柱体散热实验以评测不同镁合金散热能力,并建立了镁合金表面热交换性能评测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表面热交换与基体导热的传热模型,结合热态柱体自然冷却曲线与试样相关物理参数,综合评测了合金的表面热交换性能。本文研究分析了AZ系列(AZ31、AZ61、AZ91)、ZK60、AZ91-0.4Ce-x Ca(x=0,0.4,0.8,1.2 wt.%)及ME21-x Ca(x=0,0.5 wt.%)合金的散热性能差异及影响机制,结合理论分析,确定镁合金表面热交换系数。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散热体表面对流和辐射散失的热量等于内能的减少量,建立了表面热交换与基体导热的传热模型。通过该模型获取了表面热交换系数的计算方法:hS=-{ρVc/[F(T-T_f)]}·dT/dt,该方法评测了不同合金在180~40℃的表面热交换系数。与传统微观动力学方程采用体积比热容ρc对合金总体散热性能评测相比,热态柱体自然冷却法充分考虑了基体的导热和表面热交换性能,更具全面性和准确性。(2)采用本文所建立的散热性能评测方法对比了AZ系列常规镁合金的散热性能。AZ31合金的总体散热性优于AZ61合金和AZ91合金。AZ31铸态和挤压态合金的室温导热率分别为82.2 W·m-1·K-1和77.8 W·m-1·K-1,平均表面热交换系数分别为25.3 W·m-2·℃-1和20.7 W·m-2·℃-1。铸态合金经挤压后,AZ31合金的室温导热率和平均表面热交换系数均减小,总体散热性能变差。而AZ61合金与AZ91合金挤压后,合金的表面热交换系数增大,总体散热能力提高;去除两种挤压态合金表皮后,合金的平均表面热交换系数均下降,总体散热性能低于对应的铸态合金。(3)基体导热、表面对流和辐射共同影响挤压态AZ系列合金的散热性能,在冷却过程中,三者均随温度发生变化。合金的导热能力随温度的降低而下降,且挤压态AZ31合金基体中溶质原子和第二相少于挤压态AZ61和AZ91合金,其在不同温度下的导热性能高于其余两种合金。三种合金在冷却过程中,辐射换热系数在表面热交换系数中的占比逐渐减小,对流换热系数的占比逐渐增大,且对流换热对表面热交换性的贡献更大。(4)利用热态柱体散热模型评测高强ZK60镁合金的散热性能。铸态合金具有较高的散热性能,其室温导热率和平均表面热交换系数分别为120.1 W·m-1·K-1和12.8 W·m-2·℃-1。经挤压后,基体导热率下降,总体散热性能变差。通过优化合金的挤压工艺,将低温慢挤调整为高温快挤后,合金的表面热交换系数提高,同时,晶粒尺寸变大、第二相减少,合金基体导热率增大。在冷却过程中,温度对合金散热性产生影响。随温度降低,合金的导热性降低,辐射作用效果减弱,对流换热作用增强,且对流换热的作用效果始终较辐射换热更大。(5)借助本文所建立的表面换热系数计算模型,获取了铸态AZ91-0.4Ce-x Ca(x=0,0.4,0.8,1.2 wt.%)和ME21-x Ca(x=0,0.5 wt.%)合金的表面热交换系数,并对比了不同合金基体的导热能力。随着Ca含量的增加,AZ91-0.4Ce-x Ca(x=0,0.4,0.8,1.2 wt.%)合金的室温导热率和平均表面热交换系数先减小后增大,Ca含量为1.2 wt.%的合金散热性最高,其室温导热率和平均表面热交换系数分别为54.4 W·m-1·K-1和15.1 W·m-2·℃-1。铸态ME21合金较ME21-0.5Ca合金具有更高的总体散热性,其室温导热率为105.1 W·m-1·K-1,平均表面热交换系数为14.6 W·m-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