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磁性人工骨
镧锶钙锰氧化物
骨肿瘤
超顺磁
居里温度
摘要:
骨肿瘤术后既需要防止肿瘤复发又要进行植骨修复,使得骨肿瘤的治疗成为临床难题。磁性人工骨一方面可以通过磁热疗辅助治疗肿瘤,防止肿瘤复发,另一方面又具有植骨功能,可以修复骨组织,防止病理性骨折和骨不连,使其成为一种广受关注的骨肿瘤专用植骨材料。但是,目前许多研究的磁性人工骨居里温度较高,远高于治疗时需要的温度,无法保证热疗时的热安全性。本研究针对目前磁性人工骨热安全性低的问题,开发低居里温度的磁性人工骨,以期通过材料自身的居里温度作为开关控温,降低磁性植骨材料热疗时可能出现的热疗失控风险,并通过动物体内实验验证材料的有效性。
本研究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磁性镧锶钙锰氧化物,并使用透明质酸将其改性。将改性后的磁性镧锶钙锰氧化物、磷酸钙原料、生物活性玻璃及半水硫酸钙等粉末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后作为固相,以黄原胶溶液作为液相,通过固液调和的方式,制备出低居里温度的自控温超顺磁人工骨,并检测其固化性能和可注射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镜分别对材料的晶相组成、化学基团、微观形貌及磁热性能进行表征;采用超导量子干涉磁测量仪检测材料的磁滞回线和居里温度;将材料暴露在交变磁场下(280 kHz,1.4×10~3 A·m),检测其磁生热能力及磁热稳定性能。采用体外浸泡实验,模拟材料在体内的降解反应规律。以MC3T3-E1细胞作为实验细胞,使用MTT法检测材料细胞毒性,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材料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采用茜素红染色和碱性磷酸酶染色的方法检测材料体外成骨性能。用MG63细胞作为实验细胞,采用台盼蓝染色的方法,探究材料(ф9×1 mm)在交变磁场下(280 kHz,1.4×10~3A·m)在体外对肿瘤细胞(ф30 mm培养皿中)的杀伤效果。以S180细胞构建小鼠皮下肿瘤模型,植入材料,将实验动物暴露在交变磁场下(280 kHz,1.4×10~3 A·m),进行磁热疗实验,对动物进行肿瘤大小、组织切片和血液生化指标分析,探究自控温超顺磁人工骨的体内抗肿瘤效应和安全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得的磁性镧锶钙锰氧化物直径约100 nm,居里温度约56℃。所制备出的磁性人工骨主晶相为透钙磷石、硫酸钙和镧锶钙锰氧化物。材料固化时间约17 min,可注射系数>90%,同时材料具有良好的抗溃散性能,可满足临床微创手术的要求。磁性检测结果显示,磁性人工骨的居里温度约为50℃,在充磁至1.5×10~6 A·m时,材料的饱和磁化强度约为2.23 A·m·kg,材料磁滞回线几乎重合,显示出超顺磁特性。在交变磁场下,材料可快速生热,仅需40 s即可达到治疗所需温度,温度控制功能良好,磁热性能稳定,可满足进行多次重复热疗的需求。模拟浸泡结果显示,材料具有良好的体外降解性能,在浸泡21天后的失重率约为30%。MTT实验结果表明,材料对MC3T3-E1细胞没有细胞毒性,划痕实验表明材料能促进细胞迁移,茜素红染色实验显示材料能促进细胞的体外矿化,碱性磷酸酶实验结果表明材料能促进细胞碱性磷酸酶的表达。体外肿瘤细胞杀伤实验表明,材料在交变磁场下对MG63细胞的杀伤率可达约68%。动物实验表明,与未采用磁性人工骨进行磁热疗的对照组相比,采用自控温超顺磁人工骨进行7天的磁热疗,可使小鼠肿瘤体积可缩小90%,抗肿瘤效应显著。同时,切片病理学分析显示,植入材料磁热疗未对小鼠的心、肝、肾、肺等重要脏器产生明显毒副作用,但却使肿瘤组织中的肿瘤细胞坏死。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植入材料磁热疗组小鼠的胆固醇、总蛋白、尿素、白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正常。
本研究以透明质酸改性镧锶钙锰氧化物作为磁相功能相,合成了居里温度约为50℃的可注射自控温超顺磁人工骨材料。材料具有适当的固化时间和优秀的可注射性能;材料可降解,无细胞毒性,且在体外能促成骨;材料磁生热性能稳定,温控性能精良,体外和体内抗肿瘤性能优异。该材料,可实现热安全性能更高的微创骨肿瘤治疗手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