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ZM5镁合金
电弧增材制造
显微组织与性能
热处理
摘要:
电弧增材制造(Wire Arc Additive Manufacturing,WAAM)作为一种先进的制造技术,以金属丝材为原材,以电弧为热源进行加工,具有加工自由度高、成本低、加工速度快等优点,非常适合镁合金的加工制造。本文采用Φ 1.2mm的ZM5镁合金丝材为原料,分别在送丝速度为7~13 m/min、焊接速度为5~11 mm/s条件下,对比研究送丝速度、焊接速度对WAAM-ZM5镁合金成形性、组织与力学性能及耐蚀性能的影响规律,并优化最佳工艺;结合热处理工艺参数调整,探索WAAM-ZM5镁合金力学性能提高的途径。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WAAM-ZM5镁合金主要由β-Mg17Al12相和α-Mg基体组成,其中β相以不连续网状沿晶界分布,组织均为等轴晶。在单道壁打印过程中,随着打印高度的增加,热传导效应减弱,热对流、热辐射效应增强,冷却速率降低,熔池内积聚更多的热量,使得自单道壁底层道顶层,组织呈长大趋势,β相析出减少,显微硬度逐步降低。由于已沉积层表面在电弧热的作用下局部积累较多的热量,层间组织呈现粗化倾向,导致单道壁自下而上硬度出现规律性波动,硬度峰值位于层内细晶区,硬度谷值位于层间粗晶区。(2)随送丝速度增加,单道壁晶粒尺寸、耐蚀性逐渐增大,表面质量和拉伸性能先提升后降低,在9 m/min时,单道壁表面平整光滑,形成致密的鱼鳞纹,拉伸性能最佳;热输入逐步增大时,熔池内积聚热量增加,晶粒尺寸呈长大趋势,已沉积层通过短暂的原位热处理,有利于促进Al元素的均匀化分布,有效遏制了β-Mg17Al12相连成网状分布的可能。(3)焊接速度增大,β-Mg17Al12相析出增多。当焊接速度为5~7mm/s时,组织细小,当焊接速度为7~11 mm/s时,热输入基本达到热平衡,晶粒尺寸保持不变;单道壁尺寸逐渐减小,表面质量、耐蚀性、力学性能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焊接速度为7 mm/s、送丝速度为9m/min时,WAAM-ZM5镁合金各项数据指标表现最佳,耐蚀性最优,其水平、竖直方向抗拉强度分别为287MPa和281 MPa,屈服强度分别为135 MPa和129 MPa,伸长率分别为16.0%和14.5%。(4)经过400℃×0.25 h+180℃×2 h热处理后,不仅消除了WAAM增材过程中的残余应力,且WAAM-ZM5镁合金基体组织未出现明显粗化,β-Mg17Al12由不连续的网状分布转变为点状弥散分布,降低了晶界处对位错运动的阻碍作用。其强化机制主要为Orowan强化,合金的拉伸性能得到显著提高,水平方向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伸长率分别为304 MPa、138 MPa和20.0%,竖直方向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伸长率分别为297 MPa、130 MPa 和 19.5%。400℃×0.25 h+180℃×4 h 处理后,β-Mg17Al12 出现偏聚,呈块状分布在α-Mg基体中,拉伸性能提升效果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