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循环镦粗挤压工艺
ZK60镁合金
微观组织
织构
强韧化机制
摘要:
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高端装备对于轻量化有着强烈的需求。镁合金是目前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应用镁合金可以有效地降低装备的结构质量。同时镁合金具有很高的比强度和比刚度,而且其电磁屏蔽效果好、阻尼减震性佳与可回收等特点,使得镁合金在航空航天等行业成为最佳的轻量化用材。然而,镁合金的密排六方晶体结构与有限的滑移系,使其在室温下塑性较差,力学性能相对较低,极大地限制了镁合金的应用。塑性成形是同时提升镁合金材料强度与塑性的有效途径。但镁合金材料塑性变形条件苛刻,传统变形单次变形量过大,易造成材料开裂。因此,为解决镁合金材料塑形成形过程中成形性与强韧性相驳斥的难点问题,提出了一种循环镦粗挤压的工艺方法,通过多次累积反复的小应变量塑性变形,使其最终获得较大的累积应变量,实现晶粒细化,提高材料力学性能。本文以ZK60镁合金为研究对象,通过OM、SEM、EBSD等分析手段研究了ZK60镁合金分别在等温、降温条件下循环镦粗挤压过程材料微观组织演变规律及其细化机制、织构演变规律及第二相的分布特征,结合力学性能测试建立了组织对性能的影响规律,探索了最佳热处理工艺,阐明了ZK60合金在循环镦粗挤压变形工艺中的强韧化机制,为循环镦粗挤压工艺在镁合金的工业化应用中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组织、织构演化及其力学性能响应方面,合金在循环镦粗挤压变形不同道次后的力学性能均出现了先升高,达到峰值后有所下降的趋势,等温工艺中强度峰值出现在3道次变形后,且此时的塑性及边芯均匀性最佳(边部:抗拉强度297.5MPa,屈服强度176.4MPa,断后伸长率21.7%;芯部:抗拉强度290.5MPa,屈服强度161.1MPa,断后伸长率20.1%),降温工艺中强度峰值出现在2道次变形后(边部:抗拉强度294.8MPa,屈服强度169.9MPa,断后伸长率17.1%;芯部:抗拉强度287.2MPa,屈服强度154.7MPa,断后伸长率18.4%)。等温及降温循环镦粗挤压工艺有效细化了组织,组织呈明显的项链状双峰分布,晶粒细化趋势均随道次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等温循环镦挤工艺的细化机制初期表现为以晶界弓出形核为主导的DDRX机制,随着变形的不断进行,还观察到了CDRX机制的发生;而降温循环镦挤工艺由于后续变形温度的降低,以孪生诱导动态再结晶机制为主导并辅以CDRX机制,两者共存的方式完成了组织的细化。等温及降温工艺中细化机制的不同导致了组织上的差异,进而使两者变形后的力学性能有所不同。变形后的最佳热处理参数均为170℃x20h,组织在时效过程中均没有发生明显的晶粒长大,合金的性能变化更多的是由析出相所决定的。降温变形试样时效处理后提升的强度更多,可归结于变形温度降低导致组织中保留了更多的亚结构,促进了析出相的形核,时效强化效果更为显著。在织构类型上,发现了于<1011>到<1012>与<2111>到<2114>之间呈弧形分布的“类稀土织构”,边部组织由于引入了摩擦阻力的影响,在形成速度上较芯部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且由于再结晶晶粒的出现削弱了变形织构的强度,有效降低了整体的织构强度。2.在强韧化机制方面,循环镦粗挤压工艺虽然细化了晶粒组织,但相应的屈服强度却没有如理论上显著提升,主要由于“类稀土织构”的出现提高了整体的Schmid因子,增长趋势随道次增加而逐渐放缓,基面滑移Schmid因子的增加表明沿ED方向进行室温拉伸时,大多数晶粒发生基面滑移的难度随道次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这也将导致试样沿轴向的屈服强度随道次增加而降低,而塑性得到改善。在循环镦粗挤压变形中,织构软化现象的发生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细晶强化等其他强化手段一定程度上削弱织构软化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在提升强度的同时改善塑性,完成合金的强韧化。此外织构强度的随道次逐渐弱化,同时也改善了合金的各向异性。析出于细晶区的纳米相阻碍了位错的运动,但各道次变形后的第二相体积分数最大值仅在2%左右,使得这种强化效果并不明显,第二相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细小再结晶晶粒的钉扎效应。合金在循环镦粗挤压变形后的力学性能演化是由细晶强化、位错强化、第二相强化、织构软化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每个强化或软化机制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关系,所占权重的不同又会导致材料各项力学性能的上升或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