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Mg-Zn-Ca-Sr合金
高压扭转
体外降解
生物相容性
抗菌性能
摘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现代交通工具普及,以及公众健康需求不断增长,对骨折及骨缺损填充等骨组织修复治疗的需求日益增多。传统金属植入物引起的应力屏蔽效应可能导致骨质欠佳等,可降解金属骨植入物在体内完成修复的同时逐渐降解,避免了二次手术,减轻了患者痛苦。近年来,以镁及镁合金为代表的可降解金属,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适宜的弹性模量及可降解的特性,逐渐成为了骨折内固定及骨缺损修复材料的研究热点,是一类非常具有应用潜力的医用金属材料。
本课题组研发的可生物降解骨植入用Mg-3Zn-1Ca-0.5Sr(wt.%)合金(下称ZXJ310合金),具有全营养元素组成的特点,挤压态ZXJ310合金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然而ZXJ310合金中存在粗大的第二相,合金的降解速率过快,前期动物试验研究发现,体内植入时存在快速降解、产气严重的现象,限制了其临床推广和应用。因此,有必要通过优化材料加工手段,改善合金的组织,以提高镁合金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从而降低降解速率。而采用高压扭转变形(High Pressure Torsion,下称HPT)工艺可以细化晶粒和破碎并改善第二相分布,从而提升合金的力学性能,改善耐腐蚀性能,将高压扭转变形工艺应用于镁及镁合金加工,可提高其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潜力。
因此,本论文以ZXJ310镁合金为研究对象,通过HPT对该镁合金的晶粒进行细化,对第二相进行充分破碎并实现均匀弥散分布,结合后续热处理工艺对合金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调整,改善合金的非均匀腐蚀行为,以期得到耐腐蚀性能优良、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合金,以满足骨科和神经外科对微型接骨板、颅骨板,以及口腔科对拔牙窝骨填充修复时使用的口腔金属膜的临床需求,同时,促进细晶化全营养元素镁合金在硬组织修复领域的推广应用。
结合文献调研和前期不同压力的预实验,ZXJ310镁合金高压扭转的试验压力为7.85 GPa,转速设定为1 rpm,对合金进行0.5、1、3、6、10、15周次的高压扭转变形。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能谱分析EDS研究了高压扭转对挤压态ZXJ310合金的微观组织和性能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挤压态ZXJ310镁合金由α-Mg基体、Ca2Mg6Zn3相以及Mg17Sr2相组成,在合金纵截面中,粗大的Mg17Sr2相和尺寸相对较小的Ca2Mg6Zn3相沿挤压流线分布;挤压态ZXJ310镁合金的平均晶粒尺寸为6.4 μm。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随着高压扭转周次的增加,第二相从边缘到中心实现弥散分布,扭转变形区域逐步扩展,在15周次时实现合金整体的扭转变形和晶粒细化,金相显微镜下无法看到晶界。通过TEM观察,在高压扭转初期(0.5周次)合金内部出现高密度位错和条状晶粒,随着高压扭转周次的增加(1周次),合金内部出现位错胞,并且有向多晶转变的趋势。当高压扭转周次增加至3周次时,已经具有多晶衍射环特征。随着累积应变增大,合金经历晶粒拉长、位错增殖及湮灭重组后形成新的晶界。最终经过15周次高压扭转后,合金平均晶粒尺寸为98nm,已细化至纳米晶,但晶内存在高密度位错。SEM图像显示,经过15周次高压扭转处理,合金纵截面细化效果明显,流线组织消失,第二相破碎后呈弥散分布。
利用SEM、EDS、腐蚀失重实验以及电化学工作站研究了退火处理对高压扭转ZXJ310合金的微观组织和体外降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压扭转态ZXJ310合金在150℃退火时,随着退火时间延长(0-4 h),合金的平均晶粒尺寸由高压扭转态的98.3 nm,分别增长至 169.8 nm、217.6 nm、220.2 nm 和 259.5 nm。通过 TEM 观察可知,高压扭转合金中的位错密度明显降低;电化学测试显示:随着退火时间延长,腐蚀电位明显正移,合金Nyquist图谱中的容抗弧半径逐渐增加,退火4 h后合金的电化学腐蚀速率可以降低至0.32 mm/y;合金在模拟体液中的浸泡失重试验结果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对合金的腐蚀产物进行分析,退火处理显著改善合金在模拟体液中的浸泡腐蚀行为,增加腐蚀产物膜层的致密性和稳定性。合金浸泡120h后均能产生含羟基磷灰石的Ca-P化合物。
通过细胞活死染色、细胞骨架染色、细胞划痕和直接接触抗菌实验对最佳工艺制度热处理(150℃退火4h)的高压扭转退火态ZXJ310镁合金的生物相容性和抗菌性评价。高压扭转退火态ZXJ310镁合金浸提液对细胞无毒性、对细胞的迁移和黏附无抑制效果,呈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且对细胞成骨分化具有一定促进效果。高压扭转退火态ZXJ310镁合金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球菌共培养,由于合金降解过程中产生Zn2+、Sr2+等金属离子和OH-升高对细菌代谢的扰乱作用,高压扭转退火态ZXJ310合金显示出良好的抗菌性能。
通过建立大鼠颅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