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镁合金
微合金化
静态再结晶
织构演化
塑性变形
摘要:
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镁合金凭借其轻质优势,日益受到电子通讯、轨道交通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青睐。然而,镁合金为密排六方晶体结构,室温塑性变形过程中仅激活有限滑移系,易形成强基面织构,导致镁合金室温成形性差、各向异性严重。因此,弱化基面织构或引入非基面织构将减小镁合金塑性变形各向异性,提升塑性变形能力,从而有效改善镁合金成形性。
静态再结晶(static recrystallization,SRX)作为一种调控镁合金织构组分的重要方法,受到广泛关注。非连续SRX过程主要包括晶粒形核和长大两个阶段,其中不同形核位点间存在竞争关系以及不同取向再结晶晶粒间存在竞争生长行为。由于变形组织具有不均匀性和多样性,目前对不同形核位点和形核取向间的确切对应关系尚未达成统一共识。此外,传统商业镁合金(如Mg-Al)中基面取向晶粒在生长过程中通常表现出择优生长行为,导致基面织构难以减弱甚至强化,碱土元素Ca或稀土元素的添加可促进非基面取向晶粒生长。然而,对于不同成分镁合金,再结晶过程中的形核和生长行为及织构演变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情况。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本文基于准原位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技术,揭示了Al、Ca和Nd元素对低合金含量镁合金非连续SRX晶粒形核取向、晶粒生长行为以及非基面织构形成的影响机制;阐明了Al、Ca元素溶质晶界偏聚对再结晶晶粒生长行为的影响规律,揭示了Mg-Al-Ca合金织构弱化和演化机制;重点讨论了不同织构类型(TD扩展织构和ED分裂织构)与位错滑移和孪生行为之间的关联,为调控镁合金织构及力学性能提供一定理论指导。主要结论如下:
(1)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下Mg-1Al合金的静态再结晶行为和织构演变规律。冷轧态Mg-1Al合金包含大量剪切带和拉伸孪晶,呈现出典型的强基面织构,即{0001}(11(?)0)织构。随后退火过程中,基面织构明显弱化并伴随沿RD宽化,以及观察到明显的(10(?)0)织构组分,且织构组分的转变受退火温度影响较小。
(2)揭示了基面织构弱化机制以及特殊的(10(?)0)织构组分形成机制。剪切带作为主要形核位点,诱导再结晶过程中沿RD集中分布的细小再结晶晶粒形核,且晶粒取向为晶粒c轴与ND夹角优先分布在20°-45°,导致基面织构弱化和宽化。此外,具有(10(?)0)取向的再结晶晶粒呈现出择优生长趋势,主要归因于30°取向关系低能晶界的存在,且高温退火条件加剧了这种生长差异行为,从而导致450℃退火1 h后形成明显的(10(?)0)织构组分。
(3)探讨了碱土元素Ca微合金化对Mg-Al合金静态再结晶过程中微观组织和织构演变的影响规律。重点讨论了剪切带内部微观结构对再结晶形核取向的潜在影响机制,微量Ca添加促进冷轧过程中剪切带内高密度锥面(c+a)位错的激活,诱导再结晶过程中大量TD取向晶粒定向形核,显著弱化退火态合金织构,实现了织构类型由Mg-1Al合金的RD扩展织构向Mg-1Al-0.3Ca合金的TD扩展织构的转变。
(4)阐明了晶界取向差角与溶质晶界偏聚间的内在关联,揭示了溶质元素Al、Ca在晶粒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TD织构组分形成机制。Al含量提高导致Mg-2Al-0.3Ca合金形成明显TD织构组分,主要源于晶界处Al、Ca溶质原子的非均匀偏聚现象,即再结晶晶粒间晶界取向差角相对越小,溶质偏聚浓度越高,导致不同取向晶粒间生长速率存在显著差异,促进高取向差角的TD取向晶粒择优生长,从而诱导TD织构组分形成。
(5)揭示了稀土元素Nd微合金化对非连续SRX过程中非基面织构形成机制及塑性变形行为的影响。退火态Mg-1.50Nd合金呈现非基面织构,主要归因于剪切带诱导的大量非基面取向再结晶晶粒的优先生长,主要与晶粒尺寸优势和高取向差角密切相关。非基面织构Mg-1.50Nd合金表现出明显的屈服各向异性和不连续屈服行为,随着拉伸变形方向相对ED角度增加(0°-90°),屈服强度增加而屈服延伸率逐渐减小。
(6)揭示了屈服各向异性和不连续屈服行为的织构影响机制。不同位错类型的激活受织构特征和加载方向的影响,基面(a)位错主导屈服变形诱导不连续屈服行为;非基面滑移的激活、高密度纳米第二相和沿位错线处的溶质偏聚则显著阻碍了位错运动并提供高应变硬化能力,导致屈服行为转变为连续屈服和屈服强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