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
对外传播
话语权
摘要:
百余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争取了民族独立,在经济、政治、文化、国防、外交各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走出了有别于西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然而,在当前的国际舆论场中,中国还常常陷入“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尴尬境地,至今没有形成与自身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面对发展奇迹与话语权力的“逆差”,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对外传播就显得尤为迫切。
话语承载着特定的思想价值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更是体现着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追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体,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为重要范畴,充分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政治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现实实践过程中逐步实现了话语支撑、话语主题、传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表述和传播方式的多维转向,并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的围追堵截中得到了一定突破和发展,并在新时代呈现出全新的特征。
站在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国内国际日益突出的矛盾、风险和挑战,中国对于维护国内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提升国际话语权、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以及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有着更切实的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是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的高度凝练体,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走向世界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蕴含着一系列发展机遇,又囊括着一系列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对外传播也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双重挑战。在国际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全球的意识形态渗透和意识形态斗争,不仅在客观上增加了中国开展对外传播工作的成本投入,还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潜在“草根”主体的传播动能。同时,媒介垄断加剧了国际传播力量失衡,从传播渠道上阻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对外传播。世界范围内客观存在的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差异性也向对外传播策略的制定发出了挑战。在国内方面,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社会利益分化、贫富差距凸显,代表着不同利益诉求的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其中消极落后的部分不断冲击着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从根源上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对外传播。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在理论内核、表述方式方面还缺乏创新,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还有所不足。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国际生存空间和辐射范围。
对此,我们亟需从自身着手,通过塑造发展势能、彰显政治优势、坚守世界立场来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背后的制度优势,不断增强话语的现实支撑力;通过走推陈出新、借鉴创新和自主创新之路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概念范畴,不断强化话语的理论引领力;通过坚持客观性、差异性、共通性原则优化话语表述,不断加强话语情感亲和力;通过塑造多元主体、坚持技术赋能、深化国际合作不断拓宽传播渠道,不断提升国际传播力。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地重塑话语自信,并在这个过程中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不断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最终实现世界传播秩序的重构和国际话语权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