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脑梗死
下肢痉挛
针刺
拮抗针法
下肢运动功能
肌骨超声
随机对照试验
摘要:
目的:观察拮抗针法对脑梗死患者下肢痉挛及胫骨前肌、腓肠肌肌肉形态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梗死伴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拮抗针法组(50例,脱落1例)和常规针刺组(50例,脱落1例)。两组患者均予基础治疗和康复功能训练。常规针刺组采用头针(患侧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联合体针(患侧肩髃、合谷、足三里、太冲等)治疗,曲池与合谷、足三里与丰隆、阳陵泉与太冲分别为一组连接电针仪,予疏波,频率2 Hz;拮抗针法组头针及上肢取穴同常规针刺组,下肢予拮抗针法治疗,穴取患侧阳陵泉、丘墟、解溪、悬钟,曲池与合谷、阳陵泉与丘墟、解溪与悬钟分别为一组连接电针仪,予疏波,频率2Hz。两组均每日1次,连续治疗6d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分级、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评分、综合痉挛量表评定(CSS)评分和肌骨超声测定指标(双侧胫骨前肌肌肉厚度、肌纤维长度和双侧腓肠肌肌肉厚度、肌纤维长度、羽状角),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分级、C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拮抗针法组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P<0.01);两组患者FAC分级、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P<0.05),且拮抗针法组高于常规针刺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患侧胫骨前肌肌肉厚度、肌纤维长度与腓肠肌肌肉厚度、肌纤维长度、羽状角均大于治疗前(P<0.01),且拮抗针法组大于常规针刺组(P<0.01,P<0.05);两组患者健侧胫骨前肌肌肉厚度、肌纤维长度与腓肠肌肌肉厚度、肌纤维长度、羽状角均大于治疗前(P<0.01,P<0.05),且拮抗针法组小于常规针刺组(P<0.01,P<0.05)。拮抗针法组总有效率为91.8%(45/49),高于常规针刺组的81.6%(40/49,P<0.05)。结论:拮抗针法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下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肌肉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