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逆变型电源
输电线路
故障分析
单端量保护
方向元件
动态模拟试验
摘要: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我国能源转型进程进一步加快,新增风电、光伏装机容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我国风能、太阳能及负荷的分布特征决定了风电、太阳能发电的规模化接入、集中式送出是主要的可再生能源开发方式。大容量逆变型电源场站多点密集接入是规模化逆变型电源接入电力系统的显著特征,直驱风电机组、光伏发电机组等逆变型电源的复杂高阶电磁暂态模型和故障期间非线性受控特性使得规模化逆变型电源接入系统的故障分析面临较大困难,同时规模化逆变型电源接入系统带来的故障特征变化导致基于工频相量的传统输电线路单端量保护性能劣化难以适应。完善规模化逆变型电源接入系统故障分析、提出适应规模化逆变型电源接入系统的线路单端量保护新原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本文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主要围绕规模化逆变型电源接入系统故障分析和线路单端量保护开展研究。
规模化逆变型电源接入系统的故障分析是提出保护新原理的基础。在综合考虑逆变型电源结构和控制策略的基础上,推导了两相同步速坐标系(dq坐标系)下逆变型电源故障电流各分量的暂态和稳态表达式。为了提高规模化逆变型电源接入系统的故障电磁暂态仿真分析效率,在逆变型电源故障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故障后逆变型电源内部有功功率平衡的原则,提出了故障远区逆变型电源的简化模型。利用故障远区逆变型电源简化模型,通过大量仿真对规模化逆变型电源接入系统的故障特征进行了分析。规模化逆变型电源接入系统的故障分析结果指出基于工频相量的线路保护在非场站送出线输电线路中适应性良好,基于工频相量的线路单端量保护在逆变型电源场站送出线适应性问题突出,研究送出线保护时送出线外接系统可以等效为戴维南等值电路。基于dq坐标系的逆变型电源故障电流解析分析为后续送出线单端量保护新原理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线路保护近区故障方向判别是逆变型电源场站送出线单端量保护亟需解决的问题。在dq坐标系下逆变型电源故障电流解析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送出线逆变型电源侧保护近区正向故障后短时间内电流d轴分量变化特征;推导了送出线逆变型电源侧保护近区反向故障电流暂态表达式,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通过解析计算全面地分析了故障后短时间内电流d轴分量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d轴电流短时变化特征的送出线保护近区故障方向元件。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方向元件在故障后能够快速、可靠地判断送出线保护近区故障方向,逆变型电源类型、故障穿越控制策略、逆变型电源场站输出功率、外接系统短路比等因素的变化不影响方向元件动作性能,方向元件仅在电压过零时刻发生故障时存在灵敏度不足的现象。
充分利用故障后不同时段电气量特征是提升单端量方向元件灵敏度与可靠性的有效手段,基于逆变型电源正序无功电流特征提出了基于正序无功电流测量值和计算值欧氏距离的保护近区故障方向判据,并结合基于电压源故障特征的电压方向判据提出了适用于送出线保护近区故障的基于测量值和计算值比较的方向元件。综合基于d轴电流短时变化特征的方向元件、基于测量值和计算值比较的方向元件以及等传变距离元件构建了融合多时段方向元件的逆变型电源场站送出线单端量保护方案。仿真结果表明融合多时段方向元件的单端量保护方案在逆变型电源场站送出线的各种故障工况下都能够准确地判断区内外故障;当基于d轴电流短时变化特征的方向元件灵敏度不足时,基于测量值和计算值比较的方向元件能够可靠地判断保护近区故障方向;等传变距离元件能够快速可靠地识别线路非保护近区故障。
电力系统动态模拟试验是验证保护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典型的逆变型电源场站并网系统结构搭建了动态模拟试验模型,通过动模试验数据对基于d轴电流短时变化特征的方向元件及融合多时段方向元件的逆变型电源场站送出线单端量保护方案进行了全面验证。结果表明基于d轴电流短时变化特征的方向元件能够快速、可靠地判断逆变型电源场站送出线路保护近区故障方向,融合多时段方向元件的单端量保护方案在各种故障工况下都能够快速、可靠地判断区内外故障。
最后总结了全文工作,凝练了主要创新点,对下一步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