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肾移植
免疫抑制药物
群体反应性抗体
摘要:
研究背景自免疫、排斥等概念被认知以来,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使得肾移植成为可能,尤其是环孢素A的广泛应用使得肾移植短期效果得到极大改善,排斥反应发生率大幅下降,生存率大幅上升。目前以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 CNI)为基础的肾移植术后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已得到普遍认可。然而,一方面,新的免疫抑制药物仍在不断被研究、试验,另一方面,对现有免疫抑制药物最优使用方案的探讨也从未停止。目前在某些特定阶段如移植肾失功后的免疫抑制药物使用尚缺乏统一标准。对于初次移植肾失功后保留移植肾的受者,维持免疫抑制药物使用可以保留残余移植肾功能,降低移植物不耐受综合症的发生率,并防止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症状(adrenal insufficiency symptoms, AIS),但与此同时也可能诱发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并发症,并增加感染和肿瘤的风险;停用免疫抑制药物能降低感染和肿瘤的发生率,但可使受者出现发热、血尿、移植物肿胀等移植物不耐受症状。2002年Jassal通过分析美国肾脏病数据系统(United States Renal Data System, USRDS)大样本资料,发现移植肾失功后重新开始透析的病例,维持免疫抑制药物使用的,其中位生存时间为5.8年,较完全停用免疫抑制药物的病例中位生存时间(5.3年)更长,因此提出初次移植肾失功后继续维持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2010年Phuong-Thu Pham的研究表明,免疫抑制药物能促进致瘤病毒的复制,使得移植肾失功后维持免疫抑制药物使用的患者出现特定肿瘤如卡波西肉瘤的几率增加。其他肿瘤如皮肤黑色素瘤的发生也有报道与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有关。可以看出,移植肾失功后,无论维持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还是撤除用药,都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2012年Bayliss针对初次移植肾失功后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情况对93家器官移植中心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中,75.3%的器官移植中心表示移植肾失功后免疫抑制药物使用方案主要依据医生个人经验及判断,24.7%的器官移植中心表示移植肾失功后免疫抑制药物使用方案主要依据相关用药原则。可以看出移植肾失功后,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尚缺乏相关指南。另一方面,随着再次肾移植需求的不断增多,关于再次肾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 PRA)水平影响因素的探讨逐渐成为热点。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失功移植肾切除对PRA水平的影响,但得出的结论并不统一。1992年Sumrani N.进行了一项回顾性分析,研究中切除失功移植肾的受者,其PRA水平高于30%的比例为57%,保留移植肾的受者这一比例为33%,二者有统计学差异。因此Sumrani认为在初次移植肾失功后切除移植肾会引起再次肾移植之前受者PRA水平的升高。2003年,Khakhar AK.回顾性地分析了1994年至2001年间91例初次移植肾失功后接受移植肾切除的受者,通过自身对照,研究发现移植肾切除后受者PRA水平较前明显上升。2010年Christina Schleicher回顾性地分析了166例移植肾失功病例,其中121例(73%)接受了失功移植肾切除,45例(27%)保留失功移植肾。研究发现,接受移植肾切除的受者其PRA阳性率及PRA大于30%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未接受移植肾切除的受者。因此Christina Schleicher同样认为初次肾移植失功后切除失功移植肾会导致再次肾移植之前受者PRA水平升高。与之相对地,也有研究认为移植肾切除对PRA水平无明显影响。2005年David Lair回顾性地分析了240例再次肾移植病例,研究发现失功移植肾切除与否,PRA水平并无明显差异。2009年Nadeem Ahmad在其研究中得出了类似的结论。2012年Giuseppe Lucarelli的回顾性研究中,失功移植肾切除受者再次肾移植前后PRA平均水平分别为20%、33%,保留失功移植肾组再次肾移植前后PRA平均水平分别为32%、33%,两组间PR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0.94),因此Giuseppe Lucarelli同样认为失功移植肾切除对PRA水平无明显影响。通过学习文献,我们发现认为移植肾切除会使PRA水平升高的研究中,免疫抑制药物一般在移植肾切除后撤除,结合临床实践,我们提出假设:移植肾失功后,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方案是PRA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针对上述两点,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分析,以群体反应性抗体等指标为切入点,①探讨移植肾失功后撤除免疫抑制药物对PRA水平的影响,②初步探讨移植肾失功后免疫抑制药物的合理应用。目的1.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移植肾失功后,失功移植肾切除的现状及原因。2.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移植肾失功后,免疫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