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脂肪酸
定量脂肪酸特征分析法
食物网
浙江南部海域
摘要:
浙江南部海域因受沿岸流和台湾暖流的交汇影响,环境适宜,营养盐及饵料丰富,是众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也是多种经济鱼类及虾蟹类的重要产出地。近年来,由于海洋污染、气候变暖及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退化,渔业资源衰退,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鳓(Ilisha elongata)、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真鲷(Pagrus major)等种类已无法形成渔汛,渔业资源的保护及修复任务迫在眉睫。食物链、食物网是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重要途径。脂肪酸标记法是食性分析的最常用方法之一。目前脂肪酸标记法在海洋食物网定性方面的研究已趋于完善,研究重点逐渐转向定量研究,然而对浙江南部海域食物网定量结构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先利用脂肪酸标记法推断物种食性,再通过定量脂肪酸特征分析(Quantitative Fatty Acid Signature Analysis,QFASA)模型对浙江南部海域食物网定量的结构进行初步探讨。于2019年4月通过单船底拖网作业方式自浙江南部海域采集31种海洋生物,包括海洋鱼类20种,甲壳类9种,头足类2种,每种取3份样品,共93个样本,采用Folch法提取脂肪酸,经甲酯化后以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其脂肪酸构成及含量。分析不同海洋生物间总脂、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UFA)、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n3,DHA)和二十碳五烯酸(C20:5n3,EPA)含量的差异;分析脂肪酸组成与物种食性的关系,依据特征脂肪酸推测物种食性类型,评估脂肪酸营养价值,并通过QFASA模型对主要摄食游泳动物的经济鱼类进行食物组成定量研究,以此对浙江南部海域常见生物的营养关系作初步研究。结果显示(1)海洋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总脂含量范围分别为18.74~153.90,24.65~62.81,37.23~92.18 mg/g;DHA+EPA含量范围分别为4.32~38.31,7.22~22.86,12.48~49.61 mg/g;甲壳类DHA和EPA含量相近(DHA/EPA=1.45);而海洋鱼类DHA/EPA为4.20,DHA显著高于EPA(P<0.001)。(2)31种海洋生物的n-6/n-3均小于1:1,表明海产品普遍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可作为人体补充n-3 PUFA的良好食源;并未发现SFA:MUFA:PUFA为1:1:1的物种,表明长期摄食单一物种难以维持膳食平衡。(3)浙江南部海域31种海洋生物的n-3 PUFA、EPA和DHA含量均与总脂含量呈正相关(P<0.001),主要脂肪酸构成具有种属差异;PUFA和n-3PUFA百分含量与物种食性有关,摄食浮游植物、底栖藻类的物种高于摄食鱼类等游泳动物的物种。(4)根据特征脂肪酸、聚类分析及食性文献资料分析,浙江南部海域常见海洋生物主要包括五种食性类型:游泳动物食性、浮游生物食性、底栖动物食性、底栖动物/游泳动物混合食性、杂食性。(5)基于QFASA模型定量研究了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等12种经济鱼类的食谱组成,并初步构建食物网,结果显示该海域经济鱼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主要基于两种途径,碎屑食物链和牧食食物链;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孔虾虎鱼(Trypauchen vagina)及细条天竺鲷(Jaydia lineata)在该生态系统作为食物饵料起重要作用,是承载能量流动、物质传递的关键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