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沿海海域
水下环境噪声
噪声功率谱
1/3倍频程
海洋生物
摘要:
苏北沿海,地处黄海之滨,海岸线744公里,具有辽阔的沿岸海域和充足的风力能源,有利于发展清洁、便利的风力发电项目和沿海航运工程。近年来,随着海上风力发电技术的不断成熟,苏北沿岸海域海上风电场工程日益增多。目前,在苏北近海岸海域有响水海域、滨海海域、射阳海域、大丰海域、东台海域、如东海域存在大面积海上风电场工程,给我国很多城市提供大量的电力能源,符合我国倡导发展清洁能源的规划,风能已成为我国第三大能源。同时随着海上航运的增多,苏北沿海大型港口不断增多,船舶运行量日益增大,从而造成人类活动产生的噪声对苏北沿海海域水下噪声的贡献值不断增大。苏北沿海海域诸多海洋工程设施产生的水下噪声对海洋生态环境构成威胁,亟需对苏北沿海海域水下噪声进行定量分析。为了量化存在不同条件和不同噪声源形式的海域水下噪声强度和影响程度,本研究将苏北沿海海域划分为滨海北部海域、大丰海域、如东北部海域和如东南部海域来进行水下噪声测量,同时获得了测量过程中的水下噪声数据和基本环境要素。然后利用matlab程序为平台对水下噪声数据进行噪声功率谱和1/3倍频程谱计算,分析了苏北海域噪声在时频特性,空间分布、随工程和环境要素的变化,最后讨论了其对该海域典型海洋生物造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水下噪声时域和频域特性分析中,苏北沿海海域水下环境噪声主要是1000Hz以下的声信号,如东、大丰和滨海海域存在不同噪声源形式和海域条件,造成水下噪声时频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东南部海域、大丰海域、滨海北部海域的港口和海上风电场区域水下噪声变化较大,如东北部海域噪声功率谱在20~20000Hz频段基本相似,且变化较小。(2)2016年~2019年苏北滨海北部海域和如东南部海域的水下环境噪声变化情况与海上风电场工程的工况的关系分析中,两个海域的水下环境噪声谱级随风电工程的影响较大,在海上风电工程区域,水下噪声谱级呈现出施工期大于运行期、风电机组多的海域大于风电机组少的海域的特点。分析水下噪声与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其中水下噪声的1/3倍频程谱级与海面风速的相关性呈现出:高频大于低频,浅层水体大于深层。(3)如东南部海域靠近经济鱼类洄游区,对2016年7月和2018年7月该海域的港口区、风电场区和鱼类洄游区海域所测的水下环境噪声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特性进行分析,在水平地理分布特性中,在港口区和风电场区水下噪声分布呈现近岸海域大于远岸海域,而鱼类洄游区的主要噪声频率是400Hz、600Hz和800Hz。在垂直分布特性中,三个海区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性,其中较特殊的港口区海域存在大气、海洋多种噪声源形式造成水下环境噪声谱级在200Hz以下出现浅层(1m)大于其他水深层的现象。(4)苏北海域水下噪声主要为1000Hz以下的低频信号,2018年所测的各海域噪声数据可知,噪声主要频率与苏北经济鱼种(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叫姑鱼和银姑鱼等)存在重叠或相似的部分,因此对其通讯交流、觅食、繁殖等行为造成干扰。苏北沿海海域大陆架平坦,海底底质为粉砂淤泥底质且存在多条潮汐通道,水下环境噪声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本文对苏北不同海域条件下的实测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实测结果讨论了水下噪声对典型海洋生物的影响,其研究成果为沿海海域海洋管理、海洋工程合理规划和海洋生态的保护提供数据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