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海洋生物毒素
织纹螺
定性定量分析
摘要:
近年来,赤潮出现频繁,海洋环境的污染情况也不断加剧,食用织纹螺引起消费者中毒的事件也随之增加。福建省近几年因食用织纹螺而引起的中毒事件也日趋严重,水产品的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我国对海洋生物毒素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相对应的群体事件监测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液-质联用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检测技术,在海洋生物毒素检测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利用液-质联用技术建立一套快速准确的海洋生物毒素检测技术方法并利用该方法确定我省的织纹螺毒素污染状况,并能够根据检测结果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建议就尤为重要。本文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建立分析检测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腹泻性贝类毒毒(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方法,并连续两年(2014年和2015年)对福建省织纹螺中毒事件高发的莆田、宁德两个地区采样,利用所建立的检测方法对这些样品中的海洋生物毒素残留量进行分析测定,发现两地区织纹螺中三种毒素均有检出,污染状况比较严重。一、UPLC-MS/MS法分析织纹螺中河豚毒素残留目的:确定河豚毒素的色谱质谱分析条件,建立UPLC-MS/MS法检测织纹螺中河豚毒素残留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3%乙酸/甲醇溶液对织纹螺中TTX进行提取,MCX固相萃取柱净化,以Atlantis HILIC Silica色谱柱为分析色谱柱,以10mmo L/L甲酸-5mmo L/L甲酸铵缓冲液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质谱采用多重反应监测模式(MRM)。结果:河豚毒素在浓度1000 ng/m L内线性关系良好,方法检出限为3.3μg/kg,加标平均回收率在80.5%2.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结论:本方法对织纹螺中河豚毒素进行检测,基体干扰少,效果良好,可以满足实际检测要求。二、UPLC-MS/MS分析织纹螺中腹泻性贝类毒素残留目的:确定腹泻性贝类毒素的色谱质谱分析条件,建立UPLC-MS/MS法检测织纹螺中腹泻性贝类毒素残留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甲醇:水(4:1,V/V)溶液对贝类组织中DSP进行提取,C18固相萃取柱净化,以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为分析色谱柱,以乙腈和10mmo L/L甲酸-5mmo L/L甲酸铵缓冲液(70:30)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质谱采用多重反应监测模式(MRM)。结果:三种腹泻性贝类毒素在浓度1000ng/m L内线性关系良好,OA、DTX-1、DTX-2的方法检出限(LOD)为2.1μg/kg、1.0μg/kg、1.5μg/kg,加标平均回收率在80.3%3.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结论:本方法对织纹螺中腹泻性贝类毒素进行检测,快速、简单且重现性良好,可以满足织纹螺实际检测要求。三、UPLC-MS/MS分析织纹螺中麻痹性贝类毒素残留目的:确定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色谱质谱分析条件,建立UPLC-MS/MS法检测织纹螺中麻痹性贝类毒素残留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0.2mol/L的乙酸水溶液对贝类组织中PSP进行提取,C18固相萃取柱净化,以Atlantis HILIC Silica色谱柱为分析色谱柱,以2mmol/L甲酸铵(含0.1%甲酸)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质谱采用多重反应监测模式(MRM)。结果:四种麻痹性贝类毒素在浓度1000ng/m L内线性关系良好,STX、dc STX、GTX1&4、GTX2&3的方法检出限(LOD)为1.1μg/kg、1.8μg/kg、2.5μg/kg、2.3μg/kg,加标平均回收率在85.6%5.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结论:该检测方法快速高效而且灵敏度高,能够符合日常检测的要求,可应用在织纹螺的实际检测工作中。四、实际织纹螺样品中TTX、DSP、PSP三类海洋生物毒素残量检测将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应用于福建省织纹螺中毒事件高发的莆田、宁德两个地区2014年度和2015年度的海洋生物毒素检测工作中。以建立的高灵敏度、低检出限的方法为基础依据,对此次抽检织纹螺样品中TTX、DSP、PSP三类贝毒的残留量进行了测定。共检测三批,共计采样96份,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因此建议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织纹螺市场的监管,减少或消除织纹螺中毒事件对人们的威胁。本研究为我国海产品中海洋生物毒素的检测分析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和技术规范,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