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湛江枝吻纽虫
中华枝吻纽虫
疣多枝吻纽虫
线粒体DNA
16S
rRNA
系统发生
摘要:
测定了湛江枝吻纽虫(Dendrorhynchus zhanjiangensis)、中华枝吻纽虫(Dendrorhynchus sinensis)及疣多枝吻纽虫(Polydendrorhynchus papillaris)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片段序列,结合从GenBank下载的其他纽虫序列,对它们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分析.26个中华枝吻纽虫个体共检测到长度为467-468 bp的9个单倍型,5个湛江枝吻纽虫个体的长度均为469 bp,共检测到3个单倍型,2个疣多枝吻纽虫个体的长度均为474 bp,共享1个单倍型;核苷酸序列A、T、G、C的含量相似,碱基组成均表现出AT含量偏倚,即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中华枝吻纽虫9个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和湛江枝吻纽虫3个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均为0.002 1-0.004 3;而3种枝吻纽虫16S rRNA基因序列彼此之间的遗传距离却均超过0.24,显示它们之间的遗传差异特别大,分子系统树(NJ)的拓扑结构也显示,3种枝吻纽虫没有聚成1支,而是各自成支,结果支持3种枝吻纽虫分别为独立有效物种.中华枝吻纽虫与2种脑纹纽虫(Cerebratulus lacteus、***)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54、0.169,明显低于与其同属的湛江枝吻纽虫的遗传距离(0.242),表明中华枝吻纽虫与前两者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而与后者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在NJ树上,中华枝吻纽虫没有与湛江中华枝吻纽虫聚为1支,而是其9个单倍型聚为1支后,与2种脑纹纽虫(***、***)聚为1支,且有高达94%的支持率,这表明枝吻纽虫属(Dendrorhynchus)并非单系,也提示将中华枝吻纽虫划入脑纹纽虫属(Cerebratulus)会更合适.